我们查了史书为古蜀国写的日记,解密三星堆的前传续集(2)
武王伐纣时,蚕丛氏曾带领大军前往牧野助战,势力拓展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西周时期,深度联合起来的黄河流域各诸侯国,团结在周天子的旗帜下,阔步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综合实力更上一台阶。曾经在青铜时代和殷商文明同场竞技的巴蜀大地,与中原逐渐拉开差距,被视为蛮荒之地,“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甚至没有资格参加中原各国会盟;“君长莫同书轨”,度量衡规制、政治制度、文化亦是自成体系。
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东周时代后,“周失纲纪”,对包括古蜀国在内的各诸侯国控制力减弱,蚕丛氏开始称王。但不久,以柏灌鸟为族名的氏族短暂取代了蚕丛氏的统治地位,三星堆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出土的鸟型器物,反映了柏灌氏的崛起。之后,善于驯化水鸟帮助捕鱼的鱼凫氏壮大,他们喜好渔猎,战斗力强悍,打败柏灌氏,成为新的蜀王。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土的鱼图纹饰和鱼鸟造型器物,印证了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
开明治水,望帝禅让
鱼凫氏的王位后来传到杜宇手中,他“教民务农”,带领蜀人发展农耕。杜宇身世相当传奇,据三国蜀汉来敏《本蜀论》,杜宇“从天下,女子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蜀王本纪》亦言杜宇“从天堕”。有学者推测,“女子利”是鱼凫氏女王,杜宇“从天下”且懂农耕,应该是由中原华夏而来。鱼凫女王利看中杜宇所掌农耕技术进而爱慕其人,遂与他结为夫妻,并将王位让给杜宇。
杜宇成为古蜀国国王后,“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将都城迁移到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一带)或瞿上(今成都市双流区一带)。这一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密布,适宜农耕。郫都区北郊的杜鹃城,相传就是杜宇时期古蜀国都城遗址。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可能纵贯从蚕丛到杜宇的古蜀国历史。
战国七雄相继称王后,杜宇更进一步直接称帝,“号曰望帝”。随着蜀国农耕生产的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在成都平原大加挞伐,极力扩大统治范围,“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囊括成都平原、川西盆地、汉中平原以及贵州、云南大部分地区。
杜宇统治后期,成都平原洪水漫堤,相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开明治水见效后,杜宇将全部国务都交给他打理,后又效仿尧舜禹禅让之事,“遂禅位于开明”。开明即位,“号曰丛帝”。
杜宇退位后到西山隐居,时值早春二月,杜鹃声声哀鸣,苦苦挽留不欲杜宇离去。蜀地百姓“悲子鹃鸟鸣”,听闻杜鹃鸣叫,心生悲戚,“鸣而思望帝”,怀念故君杜宇。后来杜宇成为杜鹃别名,唐朝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北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等诗词,即引用此义。
《蜀王本纪》对开明治水有更详细的记载,同时揭示了杜宇禅让的另外隐情。据此书,开明是楚国人,原名鳖灵。按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鳖灵从井出”,精通水性,通晓水利,去世后“其尸亡去”,尸身无故不见,“荆人求之不得”。原来,鳖灵尸身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正在饱受洪水围城之苦的蜀国都城郫邑后,竟然复活,并“与望帝相见”。望帝杜宇见鳖灵不但会逆水上行,而且能死而复生,惊为天人,遂委任为相国。
人死不能复生。据历史学家推测,事情真相应是:鳖灵可能因事被楚人定罪,判处死刑。“尸”在古语中不一定是尸体、尸骸,而是受监禁不能自由行动之人。鳖灵被定下死罪,故称其为“尸”。所谓“其尸亡去”,应是鳖灵逃奔蜀国,楚人通缉而不得。鳖灵一介亡命,入蜀投奔望帝得到重用,故云死而复生。
当时,岷江上游来水大涨,“望帝不能治”,遂“使鳖灵决玉山”,授予他治水全权。鳖灵组织百姓,经过数年艰辛努力,终于治水成功。中国古代方术中,象牙魔力可以殴杀水神。三星堆最新出土一百多根象牙,可以想见当时蜀人用象牙镇杀水中精怪的场景。
鳖灵在治水前线辛苦操劳、过家门而不入时,杜宇却在后方“与其妻通”。事后,杜宇良心发现,自认“德薄不如鳖灵”,就“委国授之而去”,将帝位禅让给鳖灵,“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后,“号曰开明帝”,其政权被后世称为开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