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水赋》爆火 团队:出圈的是作品,是中华文化(2)
何灏浩:很多人都说我火了,但除了有一些采访的邀请之外,我并没有觉得生活有太大的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素颜、不戴口罩,站在大马路上,有路人经过也不会认出我,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人鱼”教练,生活也依旧是围绕着我的本职工作在转。
但是我很高兴大家能够喜欢、认同这一个节目。我觉得其实火的是这个作品,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而并不是我这一个人。
谈节目
最初设计的主人公是屈原
新京报:这支舞蹈的名字叫做《洛神水赋》,但是它采用的拍摄角度,包括何灏浩的穿着,都更像是敦煌壁画里“飞天”的景象。如何想到要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陈佳:晚会刚开始是一个在码头边祭祀的场景,因此我决定要做一个关于水的节目。以前我做过很多水上表演节目,这次我想要一个水下的节目,而且还不能是演过的,要是创新的、全国独一份的,这就定下来了舞蹈节目的样式。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洛神其实就是水神,屈原的文章里关于洛神有大量的描写。在我最早的设计方案里,这支舞蹈的主人公并不是洛神,而是屈原,我想让何灏浩扮成屈原,但在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后发现还是女性的洛神形象更适合这个节目。
在屈原的《天问》等其他关于洛神的资料里,她的衣服比现在要华丽得多,很繁复,但在水下是拍不成的,会把人全都缠紧了,也表现不出水下舞蹈那种肢体的优美感。我们就想到还有一个比较流动的形象——“飞天”,我们结合“飞天”跟洛神的形象创作了演员服装,这样就能完成水下的舞蹈。
新京报:听何灏浩讲,这次的拍摄其实很紧张,舞蹈的版本也修改了好几遍?
陈佳:是的。这个节目展现的应该是一个水下的神的形象,很抽象,很唯美。第一个版本太接地气了,第二个版本用了《丽人行》的动作,和后面的节目冲突了,而且《丽人行》的动作大部分是小的、碎的动作,是那种慵懒的,面部表情比较多的,不是我想要的这种自信的女性,大开大合在水里刚劲有力的“神”的表现。这个概念其实也是直到5月28日连夜开会到凌晨3点才定下来。
新京报:《洛神水赋》的拍摄过程中有什么令人头疼的问题吗?
陈佳:我们希望池子看起来没有边际,就用蓝布包住了泳池的底和四周,保证整个背景全部是干净的。
《洛神水赋》要和前面剧情挂钩,所以要去营造一个环境。最早的设计思路是想在池子的下方铺一层金沙,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更魔幻一些。但在跟舞蹈演员沟通的时候,演员说不行,会划伤脚,金沙不知道要多少遍才能洗干净、没有杂质,我只能放弃这个方案。
6月4日,已经拍摄了近两天,我觉得那还不是我想要的。我们的美术老师就自己掏钱坐飞机跑到了横店,看能不能找一些东西在水下放实景,比如断壁、珠帘之类的,但我还是觉得那样烟火气太猛。
后来我跟视觉总监一直商量,才定下来将《千里江山图》在水下呈现作为背景,因为它是有青蓝的那种变色,有波光粼粼的感觉,再加上它里面那种金色的粒子,会让水下场景无限扩大,很魔幻。
新京报: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哪个动作让你印象深刻?
陈佳:想要去展现飘逸的感觉,比如在水下横着移动,我就跟我们的摄像团队提出来了。但舞蹈演员之所以能下到水里是因为身上有配重,但不可能横着移动,我就很霸道,我说我一定要有平移这样的一个动作出现,展现神的感觉。演员和摄像都很认真地去尝试,创造了一个全国首创的方法:用鱼线做出来这样的动作。
新京报:最后成型的舞蹈作品有1分54秒,那拍的时候拍摄素材一共有多少分钟?
陈佳:最后一次拍摄的素材,我们拷走时大概是30G,光上传网盘就用了三四个小时。这样的素材我一共拍了三次。
谈工作
不愿复制 坚持创新
新京报:有《唐宫夜宴》这样的节目示范在前,作为这次晚会的导演,你在整台晚会制作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怎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