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连环画:几代人的文化记忆(2)
尤劲东创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通过对“生活的自然原本”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感人至深的写实力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困惑。
新时期的连环画看重绘画的独立性及语言的专业性,画风唯美、雄健,多有大部头的作品,有些作品堪称史诗。许勇、顾莲塘、赵奇集体创作的《嘎达梅林》,运用电影宽银幕的手法拓展了连环画的表现力;赵奇的《靖宇不死》则将国画中皴法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赵奇的《可爱的中国》等。
自从将连环画作为独立画种纳入全国美展之后,由于幅数限制(不超过十幅)和幅面的扩大,使得连环画摆脱了“小人书”的定位,开始向多画种形态的精品连环画方向发展,在故事性、连贯性及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和展示效果等诸多方面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画种高手云集,形成了不以出版单行本为目的的连环画展览大比拼的局面(今天的许多艺术名家当年都有过创作连环画的经历)。数届美展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高云的《罗伦赶考》,何多苓的《雪雁》,李全武、徐勇民的《月牙儿》,韩书力的《邦锦美朵》等。
20世纪80年代成为连环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版种类繁多,印量巨大,仅1982年全国就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人手一册,“小人书”书摊遍布中国城乡。与此同时,《连环画报》(创刊于1951年,1973年复刊)将连环画的传播方式从“小人书”提高到了与各类高水准主流媒体刊物同等的位置,其受关注程度大幅提升。《人到中年》等在《连环画报》上一经发表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俨然如今天上了热搜。以至其后全国各大出版社的综合类美术刊物竞相登载连环画作品,如《富春江画报》《新春画报》《中国连环画》和主打科幻题材的《奥秘》等,连环画作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至此达至顶峰,发行量惊人。
讲好中国故事 焕发时代活力
90年代之后,由于各类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扩大,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选择。连环画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脉搏,同时以宣传教化为主的方式方法也开始显得滞后,从“小人书”和杂志销售量的大幅度下滑便可见其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连环画创作主力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在此期间沈尧伊先生重走长征路,以一己之力创作了史诗级的鸿篇巨制《地球上的红飘带》(共926幅),从选材、故事性、服饰细节和艺术表现力方面均堪称经典,成为这个时期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扛鼎之作。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李晨的《红嫂》《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虽然在新时期经历了边缘化的境遇,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连环画,集艺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身,勾勒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在大众心目中的深入影响和永恒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日趋繁荣和阅读方式改变的今天,随着大众对图像阅读的需求和喜爱逐渐升温,连环画这种寓教于乐,普及性、通俗性的用图画“讲故事”的大众艺术载体,应该重新走进大众生活,和时代紧密相连,讲述当代英雄和普通人的故事,描绘新的时代风貌,满足并丰富人们随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审美需求。新时代的连环画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于大众传媒的连环画艺术,在保留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一定会有更多的艺术担当,焕发新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