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作家 他如何成为第十届茅奖最年轻获奖者?(2)
“我就想,这么大的容量,怎么用30万字的内容体现出来,像一部现代小说。”徐则臣认为,走到现在,小说这个文体需要一些突破,虽然自己的尝试也并非完美,“但它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最理想的表达方式了”。
为了写书,徐则臣除搜集大量资料外,还抽出时间沿着京杭大运河实地考察,“不是说这样就一定写得好,也不是说看到的就非得写进去,但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无法替代,再写起来就能每写一笔心里都有数”。
2018年,《北上》顺利出版,徐则臣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也没有过多关心网上对小说的评价,只是按部就班地配合出版社参加一些活动。对他而言,小说的完成,已经了了一桩心愿。
徐则臣。受访者供图
获奖了?心里很温暖,但犯不上一惊一乍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消息传来时,徐则臣正在上海书展跟读者分享写作经验。有记者举着手机问他有啥获奖感受,他稍微沉吟一下,笑着感叹了一句“吾道不孤”。
“好比足球运动员满场跑,飞起一脚进球了,值得庆祝,但之后你不能停啊,还得继续跑、继续踢。作家也一样。”徐则臣说,“写作枯燥又孤独,长篇一写就是几年,获奖是认可和鼓励,心里肯定觉得温暖,但也犯不上一惊一乍”。
好多人问徐则臣,获奖之后干嘛,他的答案是“继续写”,“我计划写一部《南下》,把《北上》里没能收入的故事,以散文或者随笔集的非虚构形式写出来,最迟明年上半年肯定能写完;还计划写一部以爱丁堡为背景的小说”。
“我希望自己的每一部小说跟过去的作品区别开来,跟别人的作品区别开来。我不敢肯定下一部作品一定比上一部好,但会努力让它一部作品跟上一部作品不一样,努力为读者提供新东西。”他说。
为了做到这一点,徐则臣在动笔写每一部长篇前,会把认为需要规避的东西或需要注意的问题都记载纸上,贴在书桌旁随时翻看。
“回头改、重新来都没问题,这是我个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徐则臣笃定地说,“写长篇是个天长日久的事儿,写作也是我终生热爱的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