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丝绸之路古城拉甫却克的面纱(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揭开丝绸之路古城拉甫却克的面纱(2)

2019-12-03 14:17作者:采集侠

  王永强说:“有学者认为拉甫却克古城是唐代纳职县城之所在,但因古城少有遗物,这种观点多为推测,少有实证。今年我们发掘的墓地,为纳职城定名提供了绝佳的参考资料。”

  王永强承认,由于墓葬保存情况较差,可能存在的文书全无发现。漆木器、棺木等朽腐殆尽,又缺少墓志等详细年代信息,这对于如何在高度和深度上认识及判定这批拉甫却克古城的价值和性质,还需要认真地思考与更多的工作。

  古城是东西方交流的见证

  站在古城西北角,高大的城墙、马面清晰可见。间隔一块葡萄地,墓地就在眼前。眺望远处,依稀可辨仓储所在地。身后不远处,一排高大白杨树后,高大土台就是佛寺区。

  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认为,以吐鲁番的发掘情况看,规格高一点的斜坡墓道的侧壁边上应该有龛有墓志。现在除了敦煌之外,这种墓葬形制在楼兰地区、营盘地区有发现,轮台、库车也有发现。我认为它们都来自河西地区。鄯善、高昌、交河有,处于中间的哈密就是重要的一环,不可能没有。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专家张全民认为,这个发现填补了哈密隋唐时期的空白,确实是意义重大。本地可能流行的是竖穴偏室,它是比较早的墓葬形制。斜坡墓道墓是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这反映了哈密地区纳入唐的管辖之后,在墓葬文化面貌上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哈密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上,丧葬习俗也会受到中亚的一些影响。口手含握钱币的习俗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来自中亚西亚一带,而且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进一步反映了哈密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重要地位。仿东罗马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重要发现,哈密的这处发现也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龚国强认为,拉甫却克古城考古调查补充了丝绸之路许多空白点,也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可替代的。从墓地发掘出来的东西方特性银币、金币、铜币,包括墓葬表现出来的文化,以及绿松石、耳环等,充分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龚国强说,这种用土坯垒成一个个小的单间式的、里面合葬墓葬类型在新疆并不多见。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认为,拉甫却克古城遗迹的分布,和中原地区有很多相似点。城和陵是分不开的,有城就会有陵,有城有佛寺,它的配置与中原地区非常类似。可以说,这一定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拉甫却克古城的配置非常全,这正是丝绸之路上非常典型的、非常丰富的古城。出土的大耳环在中原地区没有见过。开元通宝从品相上说是非常高的一种品相,做得比较规矩。是中唐或者中唐偏晚一点的,和墓葬的时代比较吻合。

  石自社说:“墓砖满绳纹应该是隋到初唐的。考虑到传入的时间,到中唐也正常,这种砖到元明清就没有了。这就把时段确定了,所以说拉甫却克古城是中唐时期比较吻合。”

  拉甫却克古城是不是纳职县城呢?寻遍文献,仅《元和郡县志》等有粗略记载:“纳职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贞观四年置。其城鄯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中县焉。后汉明帝曾于此置宜禾都尉。”根据记载,唐代伊州有1729户。如果三个县匀一下,每县有五百多户。可惜古城已看不出原来的规模。认定它是纳职县,还需要更确凿的实物印证。这又给我们留下一个谜。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