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多文化融合(2)
伊斯法罕汇集了宫殿、桥梁等伊斯兰风格明显的文化景观。四十柱宫巨幅壁画和拱顶绘画描绘了《列王纪》中的著名场景,坐落在扎因代河上的三十三孔桥可供行人和马车双向分行。而市内最有名的,莫过于1979年和201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伊玛目广场和伊斯法罕大清真寺。后者始建于8世纪,在11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时期形成区别于阿拉伯清真寺的风格,后经多个王朝扩建,成为伊斯法罕最古老、最壮观的清真寺。
伊玛目广场由阿巴斯一世修建,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原名为“世界映画广场”,后改名为国王广场,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更名为伊玛目广场。一起改名的还有位于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朗在建筑、木雕、釉砖工程上壮丽精美的典范,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广场北端的商队驿站和巴扎集市。广场原设计为马球场,现在还能看到门柱,登上广场西侧中间的奥利·高普宫,可以俯瞰整个广场、观赏马球比赛。
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不止波斯和伊斯兰风格。在伊朗西北部的东、西阿塞拜疆两省内,亚美尼亚人的圣萨迪厄斯修道院、圣斯特帕诺斯修道院、圣玛丽教堂三个基督教堂作为集合,于2008年载入遗产名录。位于伊朗北部古莱斯坦省内的高布斯拱顶尖塔,则代表了神秘主义风格,这个建于10世纪的建筑连同地基高达7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全部用砖建成的塔。
除了人文建筑,大不里士巴扎、雅兹德老城,以及马赞德兰省、法尔斯省、克尔曼省等多省内具有波斯风格的伊朗花园,作为人文空间被载入遗产名录。位于胡泽斯坦省的舒什塔尔水利系统、在多省皆有分布的波斯坎儿井,两处水利工程因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开创性、因地制宜的技术,同样被收录。
地处伊朗中部半沙漠地区的梅满德拥有大约8000年至1.2万年的历史,当地居民在软岩上开凿的窑洞在干旱的半沙漠地区非常罕见。居民冬季住在窑洞里,春秋两季住在山区临时定居点里,这样的文化景观呈现了一套独特的游牧系统——为适应人的生活,并非根据水草而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