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海防为什么在江南萌芽?(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传统海防为什么在江南萌芽?(2)

2020-03-26 14:59作者:采集侠

  海防建设还促使江南沿海形成了不少宗族聚落。姚建根说,温州龙湾区的王氏永昌堡、苍南马站镇的城门朱堡等宗族,都是当年民间为了抗敌自卫而建造,逐渐聚族而居,发展成庞大的宗族系统。

  地方民谣里

  唱着戚继光的抗倭故事

  姚建根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海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江南文化。

  方言便是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海防的士兵来自各地,说各种方言,在驻地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产生了被称为‘军话’的‘方言岛’现象。”姚建根说。

  他说,苍南蒲壮所便是一个例子。“当年戍卒来自苏南、浙北、闽南,日后逐渐形成了‘蒲城话’,它接近瓯语(温州话),同时又带有闽南音,与周边平阳等地的瓯语有差异。”

  姚建根念起了一段民谣:“倭奴卖烧饼,卖到东门岭。东门岭头三重炮,倭奴看到就逃跑。逃到临海就倒灶,满江尸首浮泡泡。”

  他说,这首童谣讲述的是明代戚继光的抗倭事迹:一日,敌寇来犯,他们假装成卖烧饼的小贩,到台州海门卫东门岭山脚打探消息。戚继光用竹筥在东门岭伪装成三门大炮,把真炮转移到了临海城头。倭寇信以为真,逃离东门岭而攻打临海城头,结果溃不成军。

  这首童谣至今还流传于台州椒江区老海门一带。姚建根说,江南沿海地区还有不少这样的民谣,向后人讲述着一个个海防抗敌的故事。

  江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还因为海防建立起了民间信仰。明初著名的军事大将汤和,因在江浙沿海一带主持筑城防倭,被后人供奉为神灵,现在沿海许多地方,都还建有汤和庙。

  在慈溪的观海卫,流传着被称为“金锁拳”、“左手棍”的功夫。姚建根说,它们的发展和流传,与当年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在浙江沿海驻军抗倭有关。

  成书于东南抗倭战争时期的著述《纪效新书》和《江南经略》中,记载了当时江浙民间流行的拳术和棍法,“抗倭将领吸收了这些民间功夫用以练兵,可见海防斗争与当地的习武风气不无关联。”姚建根说。

  在他看来,虽然海防军事因素在江南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处在边缘位置,但海防像是一道屏障,默默守护着江南文化,触动着人们“能不忆江南”的心神。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