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2)

2020-05-06 14:35作者:采集侠

  因此,《清平乐》展现的是一种“汇集众美”的理念,即把宋代各个时代巅峰的东西集中呈现出来。这个“汇集巅峰”的审美思想本身,其实也是在北宋晚期才产生的。当时宋徽宗在主导宣和画院的创作中,极力倡导此法,并在临摹古代绘画中留下了大量精彩绘画。南宋中期之后这个方法就在绘画中被放弃了。

  3

  宋画未必都自带“文艺范儿”

  当代学者对宋画的阐述,有不少是值得再思考的。譬如,容易把宋画艺术性成分夸大,言必称“美上天”,宋画自带“文艺范儿”。不少新媒体介绍的宋画,以甜俗作品居多。

  其实,宋代绘画首先是彼时画家的作品,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宋代画家留下名字的有900多人,这些人的性格、审美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画作一定存有差异,未必都能契合时下人们的审美。宋画里不仅有雅致的琴棋书画,也有世俗的货郎图、婴戏图等日常生活景象。

  换而言之,不能把宋画看成一个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千年前的宋画与现代审美不尽一致,实属正常。

  4

  艺术之雅源自时代格调

  如果超越审美,往学术上观察,也一直存在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是否丝丝入扣,互相呼应?优秀的艺术是否依赖优秀的社会?

  以《清平乐》为观察点,我们会发现,北宋时期群星璀璨,千年一遇的名人恍若被同时唤醒,晏殊、韩琦、文彦博、欧阳修、范仲淹、蔡襄、苏子美,居然是在同一个朝堂上站立过的,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讲上好久,而且这群巨星多数自仁宗时期崭露头角。《清平乐》把这历史盛况直观地展现出来。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也许可以看到答案——文化艺术与社会虽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其中精神内核,确实是相近的。

  我们以往一直说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高峰,但是这个高峰是怎么到来的?以往多是从绘画内部找原因,说是写实、精密、严格等等。在看了《清平乐》之后,也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个时代是比较有格调的。

  谈及宋画之好,以往艺术史都说主要是依靠训练出来的,但是宋画可以吸引这么多人,千年不断地喜爱之,显然没这么简单。宋画的出发点是儒家的、内敛的,是正大光明的,其所有变化都没有脱离这个社会格调。如果完全是依赖技术,那么后世就应该有能力复制,但是我们看到,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的如意馆,尽管巧匠精工无所不能,但是做出来的艺术品,在精神层面上与宋代的差异,类同于清宫剧与《清平乐》之间的距离。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