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渐入梦乡的“圣城”拉萨一片寂静。
可在刚刚布置一新的布达拉宫珍宝馆里,热闹的“表功会”却才刚刚拉开帷幕。
图为布达拉宫夜景。何蓬磊摄
为筹备近日开展的西藏《历史的见证》展览,来自拉萨布达拉宫、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丹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南博物馆,昌都博物馆,阿里札达县文物局、噶尔县故如甲寺等单位的200多件文物首次汇聚一堂。
图为西藏《历史的见证》展览。何蓬磊摄
这些文物出土年代从公元前,到汉晋、唐、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不等,跨越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在西藏尚属首次,其中不少国宝级文物此前更是从未公开露面过。
图为双体陶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由于来头都不小,初次见面免不了要争个高下。于是有文物提议,每个人都介绍一下自己,今后也好排个“座次”,大家纷纷赞同。 有一位“老字辈”上来就“先声夺人”,“各位,别看我就是个陶罐,但在这‘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造型饱满优美,构思巧妙的我可是从数万件馆藏品中,被观众评选出来的最喜爱的‘十大精品文物’之一哦。”
图为展出的双体陶罐。 何蓬磊 摄
其他文物循声望去,原来是由一个口和两个对称的器身组成,名为“双体同源”的陶罐在说话,“我出土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在那,陶盆、陶碗、陶壶,石斧、石锛、石刀,还有农作物粟等一众小伙伴都被发掘出来。看到我们的‘全家福’时,专家们都很惊讶,因为我们的造型和式样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文化中的常见器物和栽培作物简直不能再像了。”
图为展出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文物。何蓬磊 摄
看到大家的目光都转向它,“双体同源”有些洋洋得意,“专家还说了,我可是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作,是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我们的出土‘奠定了西藏原始社会研究新的起点’,特别是证明了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藏东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了交往交流的关系……”
图为展出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文物。何蓬磊 摄
“噗嗤!”还没等“双体同源”说完,一旁的“王侯文鸟兽纹织锦”笑了,“说到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还有比高原丝绸之路更具代表性的么。”听它这么一说,其他不明就里的文物纷纷凑了过来。
图为“王侯文鸟兽纹织锦”(图片翻拍)。何蓬磊 摄
“王侯文鸟兽纹织锦”清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我出土于藏西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身上织有的‘王侯’字样和鸟兽纹证明我来自距今1800多年前的汉晋时期,是西藏考古工作中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
图为展出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像。 何蓬磊摄
顿了顿,“王侯文鸟兽纹织锦”微笑着环视一圈才又说到,“要知道,那个时代西藏可没有蚕丝,专家推测,我和我的小伙伴极有可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内地传进来的。可以说我们的出土,为‘西藏西部在汉晋时期处于丝绸之路波及区域’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图为展出的禄东赞像。禄东赞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吐蕃特使。何蓬磊摄
图为展出的龟兹乐器琵琶。 何蓬磊摄
图为展出的龟兹乐器多弦琴。何蓬磊摄
“你们资历老一些不假,不过要说名气,恐怕还是唐朝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知名度更高吧?”“唐蕃和鸣”是龟兹乐器琵琶、多弦琴、胡琴的组合,说话也是异口同声的“三重奏”。怕其他文物插话,“唐蕃和鸣”紧忙又说,“我们就是两位公主出嫁时带来西藏的,《西藏王臣记》,壁画《大昭寺庆典乐舞图》,还有著名的《步辇图》都能证明。天上一轮日月,地上一对舅甥。我们可是西域、中原与西藏民族文化大融合盛世之景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