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清华学人“破格”录取的历史考察

  • 我要分享:

  民国时期清华学人“破格”录取的历史考察

  ——兼论史实考证与历史虚无主义批驳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报刊媒体上时常刊载一些名人在民国时期投考清华、北大等名校时,虽个别科目成绩很低却能够被“破格”录取的故事。那些“偏才”“怪才”的数学、英文等科目动辄个位数甚至零分的成绩,还有他们被大学校长“破格”录取的传奇经历,十分吸引大众眼球。然而,事实上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有很多是不够真实或全面的。针对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故事,学术界已有一些商榷和批驳的文字,也产生了一些效果。不过,这些文字大多是征引时人的回忆来加以佐证与批评,若能够从当时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角度进行正本清源的梳理,将更有利于消除这些曲解历史说法的不良影响。鉴于此,笔者以其中流传广泛的一些清华学人的经历为案例,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招生制度为基本分析线索,结合相关回忆资料,进一步辨析这些故事的失实之处。

  在民国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中,无论是钱钟书、吴晗还是钱伟长、闻一多,清华学人的故事流传颇广。的确,当时清华大学的招生制度十分灵活,除了每年一度的新生招生考试以外,还有以转学、借读等形式进入清华的学生。然而,据笔者考察,这些学术大师在被清华录取的时候并未“破格”,相反,他们的录取过程完全符合清华大学的招生规范。所谓“破格”的印象,大部分是由于人们对当时高等教育的情况了解不够,将当下的教育制度投射到历史时代而导致的。

 

  

  钱钟书被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的故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很多人深信不疑,较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说法来源于钱钟书自己的回忆。钱钟书是1929年被清华录取为一年级新生的,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在当年的入学考试中,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钱钟书自己的回忆则是:“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范旭伦、李洪岩:《钱钟书评论》)这种说法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呢?首先,钱钟书在回忆中并未提及自己的数学到底考了多少分,其次,已经有学者指出,通过一些清华校友的回忆印证,这种“破格”的说法似乎也很值得怀疑(汤晏:《一代才子钱钟书》)。我们不妨从制度层面来进一步考察1929年清华是如何招生的,以及其录取标准究竟有哪些。就报考资格而言,1928年通过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入学资格,须在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国立清华大学条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都有资格报考,清华的招生简章中则对这个问题规定得更为详细:“投考生须具左列资格之一:公立高级中学或经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国立大学或经立案之私立大学预科毕业;同等学校(如六年制师范学校,惟以公立或私立经立案者为限)毕业。”(《国立清华大学本科招考简章》,《清华周刊》1931年第11、12期合刊)1929年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录取标准如下:总平均分40分以上,国文、英文、算学(即数学,下同)三门平均40分以上。其中部分科目有最低分的限制:“国文要求不低于45分,英文要求不低于45分,算学要求不低于5分即可。”(《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清华周刊》1931年第11、12期合刊)因此,若钱钟书的数学成绩为15分,而国文、英文两科又十分优秀,显然符合清华对新生的录取标准,并非是“破格”。据他人回忆,钱钟书的成绩非但不需要被“破格”,而且排名较为靠前,在清华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排名第57(张亚群、刘毳:《也谈大学破格招生——从钱钟书、吴晗、臧克家上大学说起》)。而彼时的清华学生人数很少,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单独指导学生,甚至一起用餐都十分常见,因而罗家伦专门将钱钟书召至办公室,也并不能作为“破格”录取的证据。

  钱伟长的情况更为复杂,传闻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说法是:他1931年投考清华时,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数学、化学的成绩也不高,中文和历史则是两个100分。中文考题为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历史考题为列举二十四史的名称。根据钱伟长自己的回忆,他的“数理化和英文基础很差,在苏州高中补了不少,但究竟不如按部就班那样学得透彻明白。在考大学中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很没有把握”,而在投考大学的过程中,他“以文史等学科补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进入大学,闯过了第一关”(钱伟长:《八十自述》)。钱伟长回忆,“我是1931年考进清华大学的,在入学考试中,由于历史和国文考了个满分,虽然数学、物理成绩很差,还是因名列前茅而被录取。”(钱伟长:《论教育》)钱伟长在回忆中并未提及自己是被清华“破格”录取。此外,在1931年清华的新生入学考试中,其实并没有历史这一门,仅有必考的本国历史地理和选考的世界历史地理(《国立清华大学本科招考简章》,《清华周刊》1931年第11、12期合刊)。显然,无论是必考科目还是选考科目,历史和地理都是一并测验的,并不存在单独的历史科目。而且,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中,有关二十四史的题目也仅是众多考题中的一部分(《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年度考试试题》,《清华周刊》1934年向导专号)。钱伟长也并非这一门考试得了满分,而是在考卷中对二十四史的作者、卷数、注疏者这题得了满分(钱伟长:《八十自述》)。另外,当年国文的考题为作文,题目是“本试场记”“钓鱼”“青年”“大学生之责任”中任选一题,文言白话均可(《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年度入学试题》,《清华周刊》,1934年向导专号),而并非传闻中的《梦游清华园记》。综上,可见关于钱伟长“破格”录取的传说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