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研究70年: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科

  • 我要分享:

  汉字研究70年: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科

  【语言论坛】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记录和传承了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

  早在先秦时代,前人就开始了对汉字的研究。两汉时期,研究汉字已发展成为专门的学问,东汉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就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汉字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从汉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来,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积累了极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到了20世纪,西学东渐,在西方学术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学术有的逐渐走向衰微,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文字学堪称传统学术实现现代转型的典范。文字学的现代转型发端于20世纪之初,其成功实现转型则取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汉字研究。

 

  70年来,在继承汉字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文字学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新要求,得益于甲骨文等大量古文字材料的新发现,取得了全面发展和显著成就,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学科。70年来文字学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传统文字学研究视点

  文字学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现实需要,推进文字改革和语文现代化建设,开拓了现代汉字、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化处理等研究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字学研究的视点和走向。

  在西方文化影响和冲击下,清末以来汉字改革运动蓬勃兴起,先后提出了切音字、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多种改革汉字的方案。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决议》,就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提出八条建议。1956年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提出当前我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明确了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方向。同年2月吴玉章向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经过这一时期的准备,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进入到全面推行实施的新阶段。

  新中国的文字改革,继承和发扬了近代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改革的成果,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紧迫要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确定的重要国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语文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文字改革的方针大计,对汉字研究更是产生了直接影响,繁简字字形研究、异体字整理、字体标准研制、汉字与汉语拼音教学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文字学研究由长期以来致力于古代文献用字和历史汉字转向现代汉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986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面向现代化建设与信息化时代需要,调整和明确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和方向,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期的现代汉字研究全面走向深入,现代汉字简化问题、字形分析、异体字和异形词研究、汉字检字法研究等都取得了新成绩,逐步形成了文字学研究的新分支——现代汉字学,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汉字信息化处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适应了汉字信息化处理的需要;语文教育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汉字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汉字习得与认知研究、汉字教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等,汉字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宽。

  文字学研究面向现实需求

  在国家语文现代化大背景之下,文字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面向现实需求,在文字学理论体系探索和构建、汉字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对传统“六书”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当代文字学者对汉字构形理论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提出了“表意、形声、假借”新“三书”说、汉字构形学与构形分析方法、汉字构形方式动态发展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发展了汉字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升了科学分析汉字的水平。

  在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特点和性质、汉字字用以及字际、字词关系等基本问题研究方面,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深化了对汉字体系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汉字特点和性质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