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概观

  • 我要分享:

  更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概观

  【网文问切】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进入海外读者的日常生活,不仅更新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影响他们的阅读和审美习惯,而且建构起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想象共同体,启发他们开始本土化的网络文学创作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不过,就这个话题,关注报道居多,但批评分析比较少,尤其是对海外读者的考察与梳理比较欠缺。而实际上,伴随各个类型的海外翻译、创作、阅读平台的建立,众多的海外读者,以这些平台、论坛为“阵地”,紧追某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将个人阅读与公开讨论相结合,或只看不说,或简单回应,或制造话题,或深度参与,阅读、讨论,赞助、催译,生产、传播等,在实现着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本土化阅读与诠释的同时,建构起了海外追文族共同体,成为中国文学实现有效海外传播的有力确证。  

  在交流的语境中接受中国网络文学作品

  交际性阅读是海外追文族的首要特征。交际性阅读指的是,基于网络文学读者、译者、作者“到场”和“在场”交际场域而进行的接受活动。它依赖作品所在的网站、论坛而存在,包含“读者—译者”“读者—读者”和“读者—作者”三对关系。

  在“读者—译者”端,读者阅读译者翻译的作品,或指出译者的错误,或对译者进行赞美,或进行捐赠等,从而形成一定的交流与促进。

  在“读者—读者”端,不同的读者通过网络发帖,交流阅读经验,如互称“道友”,彼此解答阅读障碍问题,推荐阅读书目等,使得阅读“不再孤独”。

  而在“读者—作者”端,交际的具体方式是“隔空”对话,作者以不在场的方式参与交流。有报道称,2014年,美国小伙子凯文·卡扎德由于失恋,心情苦闷,不愿出外见人,整日窝在家里,用毒品自我麻醉。有天他正在网上读漫画,看到有人推荐中国玄幻小说《盘龙》。这是中国网络小说家“我吃西红柿”的代表作品,被美国网友“任我行”自发翻译成英文,在网上连载,令许多英语读者大开眼界。凯文·卡扎德随意点开小说链接,结果“彻底陷进去了”。半年后,因为沉迷中国网络小说,他彻底戒掉了可卡因。“我吃西红柿”听说了这个故事,目瞪口呆,“也有好些读者说,看了小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还有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我觉得是不是在忽悠我啊”。

  还有就是“直接”对话,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即时的读写互动。不少海外读者围绕某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在跟帖中讨论其世界设定、语言运用、叙事方式等,从而促使作者更加重视语言表达,不断完善作品细节。

  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本土化解读

  本土化解读是海外追文族主要的接受方式。具体来说,追文族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从本土经验出发,主动地参与、对话与阐释,从而使接受打上自己的文化烙印、审美特性等。

  海外读者在阅读中国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的作品《斗破苍穹》时,由于缺乏中华文化的常识,很难理解“斗气”的概念。所以,为了理解方便,他们把“气”转译、嫁接为西方的“力量”,把“斗气者”称为“炼金术士”,把修炼等级划分中的“斗士”命名为“战斗导师”,把“斗灵”称为“战斗精灵”,等等。

  或许这样的理解属于“以西释中”,并没有抓住作品背后的中国文化精髓,但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说,确实方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这是海外读者以“在地”的方式,来阐释中国文化的结果,凸显的是海外读者接受与理解中国文化的意向性,也可以视为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的一种深化。

  对中国网络文学故事“着迷”

  与本土化接受相关的是快感沉浸。如果说交际性阅读是海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文学的外在行为特征,那么快感沉浸就是其普遍性的内在审美诉求。

  在海外追文族的叙述中,他们常常用“上瘾”“着迷”“兴奋”“享受”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阅读状态。对这些追文族而言,中国网络小说以敞开的方式呈现了被原有地域、文化遮蔽的世界,给他们展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经验与可能。这些小说,呈现出不一样的叙事与经验,属于一种象征性的综合剧,这成了他们满足精神欲望需求和确证自我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