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延期的科举考试理由:有时匪夷所思

  • 我要分享:

  高考,国以选贤,教以树人,民以求进。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一招生考试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今年的高考比较特殊,受疫情的影响,较之以往推迟了整整一个月。

  从历史来看,高考延期并非首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区学生的高考就延期将近一个月,安排在当年7月3日、4日、5日。揆诸历史,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曾因故被推迟过,有些原因现在看起来,甚至有点匪夷所思。

《南闱放榜》图

《南闱放榜》图

  □九雨农

  苏辙患病

  宋仁宗推迟殿试一个月

  宋朝,堪称科举考试最为兴盛的时代。

  众所周知,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五代十国最大的特点,便是藩镇势大,牙兵骄横,文官落寞。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惩前代之弊,立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过由于当时南唐、南汉等国尚未平定,赵匡胤还需要依赖武将为其平定天下,因此,这个政策在宋太祖时表现得并不算太明显。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文官势力逐步做大。随着北汉的灭亡,宋朝统治者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虽然和北方的辽国偶有战争,但是和平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武将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文官势力做大。作为文官选拔途径的科举考试,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到宋仁宗继位后,宋人已经把科举考试看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宋仁宗父亲宋真宗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为了获得“黄金屋”,娶得“颜如玉”,前赴后继地奔向考场。其中,便有苏辙的身影。

  苏辙,在历史上也被称作“小苏”,是北宋时期不出世的文学大家苏轼的弟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从小和苏轼一起博览群书,苏氏兄弟的名声很早便从四川传到了开封。到了他兄弟俩的应试之年,天下都认为前二非苏轼、苏辙莫属。

  事实也不出大家所料。几天之后,榜单出来了,苏轼、苏辙的名字赫然在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似乎即将在苏氏兄弟身上上演。不过,正当兄弟两人为最后宋仁宗所主持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试准备时,一场意外发生了——苏辙病了。

  这可急坏了苏辙。如果拖着病体勉强应试,不但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更是对皇帝的不尊敬。想想多年的苦读努力,可能就此付之东流,苏辙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着急的,还有韩琦。作为宋仁宗时期的“执政”,韩琦对苏氏兄弟的才华非常赏识,亟须两人为国家贡献能量。没想到,在这最紧要的关口,苏辙竟然病倒了。此时的韩琦,也顾不上科举考试的规矩了,向宋仁宗上书说,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苏辙却偶然生病,一时无法应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所以应当将策试时间推迟,以等苏辙病好。

  宋仁宗不愧为庙号为“仁”的皇帝。他同意了韩琦的建议,推迟了策试的时间。直到苏辙痊愈,方才开考。这年的策试,因之比惯例推迟了二十天,本应在八月中旬,结果推到了九月,而且“自后试科并在九月。”

  最终,苏辙位列四等,虽不及苏轼的三等荣耀,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在秘书省入了职。考试结束后,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果然,三十年后,苏辙成了宋哲宗的宰相。

  灾害战争

  迫使科举考试延期

  苏辙的遭遇,在我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堪称孤例。事实上,因自然灾害、战争而导致科举考试被推迟的现象比较多见。

  先说一下自然灾害。唐文宗天和八年夏秋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蝗灾和旱灾。根据史料记载,这场灾害的破坏力空前,许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实在不适合再举行科举考试。因而尚书省在奏明唐文宗后,取消了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和殿试。

  为什么一场地方性的虫害能影响半年后的考试?原来,按唐制,每年秋末十月是各州府申送本地举子进京的时间,因秋收受损,物力不迨,耽误了部分地方举子的行程。所以为了公平起见,做出了推迟科举考试的决定。

  不过为了照顾举子们的感受,唐文宗在推迟考试的同时,还下诏称“念彼求名之人,必怀觖望之志”,于是“宁违我令,以慰其心”,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