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只有四百人

  • 我要分享:

  最近,电影《八佰》在各大影院热映。该片讲述了“八百壮士”——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取材于淞沪会战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许多人看过电影后,都被“八百壮士”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所折服,进而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在淞沪会战乃至整个抗日战局中又处于何种地位?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穿越回83年前的上海,从弥漫的硝烟中寻找答案。

  留下来有可能死亡

  自从日本人在平津得手之后,便把目光投向了上海。

 

  为了占领这座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日本人在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战争初期,日本人公然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这些侵略者眼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在战场上就是“送人头”的,不然怎会让日军在济南任意屠杀百姓,怎会迅速丢掉东三省大片土地?

  但战争的发展,狠狠抽了侵略者一记耳光。

  在张治中的指挥下,中国军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日军虽然凭借装备和武器优势,将中国军队的进攻一一挡回,但是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悍不畏死的英勇顽强抗战,也给向以战无不胜自诩的“皇军”重大杀伤,日军进展并无多少。为了尽快结束上海战事,不使“三个月灭亡中国”成为空话和笑柄,日本统帅部不得不多次增兵。

  而在另一个战场上,中日两国也在博弈。

  在淞沪会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防疫隔离演说”,称要对侵略者进行“防疫隔离”。美国的态度给了蒋介石希望,他希望能在接下来召开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上,借助罗斯福之力,把日本这个“瘟疫”隔离出去。此时,鉴于淞沪会战的形势渐渐不利于中国,蒋介石决定将主力部队逐步撤出的同时,留下一支部队继续留在闸北抗战,向居住在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洋人特别是美国人证明,上海仍在中国人手中,以便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

  执行这个命令的是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他找来了88师师长孙元良,希望他的部队能够守卫闸北。

  孙元良思索后建议说,留在闸北,肯定是要牺牲的,兵力多也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与其把一个师白白牺牲掉,不如选拔一支精锐部队,守住一个点,这样既可以减少牺牲,也容易打出漂亮战役引起国际注意。顾祝同同意了孙元良的想法。

  回到部队之后,孙元良本想留下一个团,但是考虑再三,决定留下一个加强营,对外声称八百人,即“八百壮士”,但实际上只有一半,也就是四百人。

  这个加强营的指挥者,便是524团副团长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毕业。孙元良在全师撤退时,找到了谢晋元,两人足足有二十分钟没有说话,因为孙元良明白,留下就有可能死亡,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看着师长,谢晋元也没多说什么,作为黄埔学生,面对眼下的局势,他不能也不会拒绝。

  10月27日深夜,谢晋元率部从上海北站进驻四行仓库。一到地方,他便立即在仓库内建筑工事,并把所有门窗全部封闭,堆满沙包麻袋,做好和日军殊死搏斗的准备。

  硝烟中的悲壮

  笔者小时候读历史书,最感兴趣的便是明清易代那段历史。别的不论,单说阎应元,区区江阴典吏,面对清军二十四万军队的围攻,以六万人独守江阴八十一天,连折清军三王十八将,为大明留住三百里江山。如此军事才能,不得不让人佩服。

  而谢晋元,就如同当年的阎典吏一样,以自己的智慧,率领“八百壮士”连挡日军多次进攻。

  大部队撤退之后,四行仓库外围还有一处钢筋混凝土掩体。谢晋元料定日本人会利用这个掩体,便在其中藏了许多手榴弹,外加一颗大号的迫击炮弹。后来,日本军队果真钻了进去,守军从外面把连着手榴弹的绳索一拉,手榴弹连着迫击炮弹,一起爆炸,随即一屋子日军全部上了西天。

  等到日军正式围攻四行仓库时,谢晋元更是频频设计,打击敌人。比如四行仓库有一面没有窗户,钢筋水泥的墙壁上又很难凿出枪眼,谢晋元就故意引日军利用平射炮进攻。要知道,四行仓库是银行造的楼,几颗炮弹对它来说危害不大,但是待平射炮轰炸之后,四行仓库的墙壁上出现了很多“枪眼”,守军既可以向外射击,又能向下扔手榴弹,打得日军狼狈不堪。

  谢晋元的战术十分奏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日军接连向四行仓库发动七次进攻,但均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