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有恩:齐白石漫长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贵人

  • 我要分享:

  知己有恩:齐白石漫长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贵人

《白石诗意图册》 1917年 陈师曾绘

  ◎王建南

  展览: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  

  展期:2020年11月13日 至 2021年1月31日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3至4展厅

  1984年,齐白石诞辰120周年纪念时,77岁的李可染为了纪念老师,写下一副对联:“游子旧都拜国手,学童白发感恩师”。白发苍苍的李可染感念当年齐白石曾经对他的教诲之恩,而感恩,恰好是概括老画师性情品质的关键词之一。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一户贫寒的人家,早年以木匠为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尽管他后半生都居住在北京,乡土观念却一直是这位活了94岁的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思想根基。

  从湖南湘潭的农民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杰出的继承者与创新者,齐白石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帮助。如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博物馆中珍藏的齐白石及其师友书画、文献100余件套,借画作与书札,介绍了与齐白石人生历程有重要关联的六位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使观众有机会从他者的视角再一次聚焦齐白石。本文从中挑选三位重要人物,略叙他们对齐白石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平生第一知己——胡沁园

  齐白石32岁所绘《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充满了画家内心的感恩之情。画中人胡沁园是他的同乡,虽家境富裕,却平等待人,喜欢提携后进。他富于收藏,能写汉隶,善画工笔花鸟草虫,是一位乡绅兼文人画家。他听说本地有位善画的雕花木匠齐白石,便主动邀至家中叙谈。一来二去,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学画,这一年齐木匠27岁。

  日后,他在写《白石老人自述》时,说起20岁时在一个主顾家作雕花时无意间看到的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借回家用“勾影”的办法留存了一套,从此开始自学之路。如今有了真正的老师,不由得发出“廿七年华始有师”的感慨。自1889年起,齐白石开始接受传统的中国画训练。胡老师经常提醒他:“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

  本次展出了多件齐白石珍藏的胡沁园作品,如《鹌鹑图稿》,有齐白石所题:“璜宝之廿余年矣,从不示人。”另一幅《草蟹图》上,有胡沁园所绘的两只塘蟹,觅食于苇叶之下。双蟹的活泼,苇叶的苍逸,颇为传神。这也许是胡老师的示范教材,齐白石也交上了自己的作业《芦蟹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老师还不时出题命学生创作,展中的《老虎图》绘于1897年,一只猛虎侧身向左,高高撩起的尾巴,将右上方的山崖一角合理地连接起来。但从虎的皮毛表现来看,还是深受《芥子园画谱》的影响。注意虎的四爪,画得较为概念化,说明当时的齐白石还没条件进行真虎的写生训练。画上题有:“光绪丁酉五月正午,沁园夫子大人命画,受业齐璜。”由此可推想,老师上午出了题,齐白石到中午想出了画法,顾不上吃饭,展纸记下。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这些早年的花鸟走兽类作品已经展露出日后成名时的风格面貌。

  胡沁园处处为这位好学的木匠打算。他深知,光掌握了绘画技艺远远不够,必须在学识上下功夫,于是介绍朋友陈少蕃教齐白石作诗。胡沁园还颇有远见,时时为齐白石的前程考虑,替他做出“职场规划”。湘潭白石铺一带一直没有裱画铺,有一名叫萧芗陔的师傅会这门手艺。胡沁园请来萧师傅为自己裱画,在安排大儿子跟他学这门手艺时,还不忘记叫上齐白石跟着学。齐白石学了不少日子,把揭裱旧画的手艺全学会了,这样,他身上又多了一门技艺。

  好老师不但尽心传授知识与技艺,还会利用各种场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一次胡沁园在自家庭院约集乡中名士赏花赋诗,他特地叫齐白石作了一首诗。齐白石心有怯怯地交上了“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老师面带笑容,当众点头称许,认为立意不俗,而且“甘”字很押韵。闻听此言,众人围上来观瞧,这给了齐白石巨大的鼓舞。因为结识了胡沁园,胡家的富贵亲戚也不嫌齐白石家境寒微,十分看得起他,不少人成了朋友。这样,胡老师把齐白石带入到一个更大的朋友圈,为他日后卖画提供了潜在的主顾。

  1914年,67岁的胡沁园病逝,齐白石闻讯,“心里头顿时像小刀子乱扎似的,说不出有多大痛苦。”他根据老师生前的爱好,作了二十余幅画,亲自裱好,装在亲手糊扎的纸箱里,在灵前焚化。他说:“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平生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是出于他老人家的栽培。”

  翻教老泪哭槐堂——陈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