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里“李渔”唱着歌剧“反盗版”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说起中国的“反盗版”,在大家印象中是近些年来的事情。事实上,这事儿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渔因为有人盗版他的《闲情偶寄》而愤然赴苏州打官司,虽因官场黑暗官司失败,却成了中国历史上反盗版斗士的先驱。李渔这段经历被写成了歌剧搬上了京城的舞台,这就是日前在天桥剧场连续上演五场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剧《芥子园》。

《芥子园》剧照。剧组供图

《芥子园》剧照。剧组供图

  首轮演出中,指挥家陈正哲挥棒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北京轻骑兵爱乐合唱团以及薛皓垠、刘桐、陈美潭、贾贝利、金武燮、桑云龙等三组演员为该剧的完美呈现各自填上了精彩一笔。

  编剧赵景扬十余年磨一剑

  如今不少歌剧创作都是“赶”出来的,几个月从无到有赶出一部歌剧不算新鲜。但《芥子园》是个特例。该剧编剧赵景扬花了六年时间创作第一稿,后面几经打磨,已经到了第七稿,字数也从最初的两万五千字缩减到一万六千字,至今历时13年。作曲家张朝从确定要写这部歌剧开始,去苏州、南京采风,学习江南音乐文化,历时三年才完成钢琴谱。

  李渔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在南京芥子园度过的,而赵景扬虽然祖籍山东但在南京出生长大,说话口音就连吃饭的胃口都是南京的,而且从小就对李渔这个人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歌剧舞台大歌剧很多,普通人和才子佳人的歌剧很少,加上李渔的故事中有爱、反腐败、反盗版,于是我把这个发生在三百年前的版权官司写成歌剧,剧中对官商勾结等官场腐败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很有现实意义。”

编剧赵景扬(左)和作曲张朝。剧组供图

编剧赵景扬(左)和作曲张朝。剧组供图

  2017年,赵景扬抱着试试的想法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没想到竟然成了。而基金申报成功只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创排过程更是艰难,剧组没排练场,之前甚至在琴行、地下室排练过。

  即使资金不足,为了让这部戏最终面对观众时的尽量完美呈现,在定稿配器之前,他们还是在有限的资金中拿出部分来做了一场试唱音乐会,邀请了国家大剧院从奥地利归来的隋博睿担任钢琴艺术指导,陈正哲和邵恩两位著名指挥家担任排练和执棒,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的歌唱家担任合唱,此外还请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中央歌剧院的歌唱家和国家交响乐团的歌唱家担纲主唱。

  著名评论家、指挥家卞祖善感叹,像这样的试唱音乐会还是第一次,“主创团队是想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好。”同时,他评价《芥子园》“有歌剧化思维的剧本,音乐的歌唱性音乐性都很好,非常民族化、歌剧化,是用我们中国人的母语创作的歌剧。”

  这部戏显示了赵景扬出色的文学和文字功底,以及中国文字的独特美感,唱词中没有大白话的罗列。比如一对有情人对美好的回忆是这样吟唱:“携手吟诗,并肩观画,举头望明月,低头捉双影”“每日里我与你共倚香枕,每日里丝竹谐同颂佳音”。这样的句子在剧中很多,就是主人公李渔借行对来与贪官污吏舌战,也有“升到卅六重天宫,死落十八层地狱”这样的对仗工整。

  此番在天桥剧场的首轮演出,则是一次面对观众和市场的检验。赵景扬说,无论是剧本还是音乐,得到观众和专家的反馈之后,能改动的地方就改动,力争今后更完美呈现在舞台上。

  作曲家张朝写民族歌剧“消灭”宣叙调

  对于作曲家张朝来说,遇到《芥子园》这部戏是幸运。他和编剧相识于四五年前,对这部戏的酝酿和铺垫足有两三年,两人彼此信任,创作过程中几乎不用沟通了,用张朝的话说几乎到了“神交”的境界。

  “在音乐层面,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半句的争执,他完全给我创作空间。赵老师作为乐评人本身也懂音乐,把很多音乐的设想都融进剧本创作中,而我也能看得出他的音乐设想来。”张朝表示,有时候自己情绪上来还了会动剧本或加唱词,剧中戏曲片段《源梦》就是他起的名字,“为什么要盖芥子园,因为中国人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梦。”

  《芥子园》定位于东方抒情歌剧。张朝认为,抒情歌剧是往内走的,而戏剧歌剧更注重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事实上,这部戏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一句话就可以说完:李渔发布《闲情偶寄》突然发现盗版,赶赴苏州打官司,官司失败归来他的爱人死了。这样一部戏要想吸引人,就得在唱词之中下功夫,男女主人公怎么相爱、怎么离别、怎么嫉恶如仇最后怎么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