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那村的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

  • 我要分享:

  扎尕那村的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人民眼·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引子

  每当雾霭退去,83岁的更登老人就会走出家门,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千百年来,村里人在山下的田间种庄稼,到半山的草场牧牛羊,间或进山狩猎和樵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登说,自打记事起,就跟着长辈学习耕作、狩猎和放牧。成家以后,他又将这些本领教给了儿孙。  

  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扎尕那村,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这里的亚热带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过渡性气候类型,使扎尕那拥有了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特殊的农业文化,即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农耕种植青稞和蔬菜,牧业供给肉和奶类,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2017年11月,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起组织评选,目的在于推动保护农民仍在使用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我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这项事业的积极参与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至今共列入5批118项。

  2016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

  在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着力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古老的扎尕那正焕发新的活力。2019年,扎尕那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100元增长到1.1万元。

  更登老人的孙子班代才让是个“90后”。“跟爷爷相比,我生产生活最大的变化是少了狩猎、多了民宿经营。”班代才让说,“村子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延续着传统方式,耕种青稞和蔬菜

  天晴好,路平阔,往迭部县城西北驱车约20公里,先过一道鬼斧神工的石门,再穿一条林木茂密的峡谷,就进入了扎尕那村。放眼望去,依山势高低而建的代巴、业日、达日、东哇4个自然村,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当地人又称之为“石头城”。“我爷爷曾说,村子被群山环抱,就像一座城堡,因而得名。”更登告诉记者。

  13岁前,更登没有走出过扎尕那,“那时,男娃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跟着长辈学习种地和放牧”。

  从高处俯瞰扎尕那,三面奇峰耸立,一面松柏葱郁,益哇河自北面海拔4000多米的石山流下,贯穿全村。湍急的河水之上,几座水磨已有上百年历史。“我小时候就在这里磨青稞。”更登说。

  河水东去,两岸坡度渐缓,海拔降至2600米左右。“这里地势变得较为开阔,土壤相对肥沃。”迭部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闫国庆说,历史上,这里形成了旱作梯田的农业景观,“既保持土壤,又涵养水源。”

  时至今日,扎尕那种植的农作物有60多种,包括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西红柿等。“这里的种植业,不属于精耕细作农业。”闫国庆说,受制于土壤肥力和高寒气候,种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为当地村民提供青稞、蔬菜等,也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为保持农田肥力,在扎尕那村,村民都施农家肥。闫国庆介绍,村民夏秋季沤土肥、绿肥,既利用森林凋落物、草木灰等积肥,也用家畜粪便、饲料残茬混合堆积制成厩肥。此外,扎尕那形成了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植物为青稞、马铃薯、蚕豆等,“这样不仅可减少单一作物发病率较高的问题,而且能让土壤保持活力,不至于板结。”

  植被覆盖率高达87%的扎尕那地区,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58%;牧草地面积次之,占总面积的30%多;耕地面积较少,不到10%。

  曾经,粮食不够吃,村民便上山开垦。“最多的时候,家里有几十亩耕地。”更登回忆说,但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土地上,产不出多少粮食。“后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山上又变绿了。”

  “现在家里有7亩地,都在河沿坡沿上。”班代才让说,其中3亩种青稞,其余种大豆、马铃薯、芫根等。

  高原上的扎尕那,耕地坡度较大且零碎,农用机械难有用武之地。班代才让说,村里至今还延续着“二牛抬杠”的传统耕作方式,“也有用马犁地的,速度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