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 我要分享:

  我们接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语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20年,传统文化工作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20年,博物馆在疫情下主动求变,“云展览”破局走红;2020年,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我国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成为世界第一……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来”了。

  年度热词  

  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文章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文章指出,要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第一,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第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四,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文章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为考古文博事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必将迎来下个百年发展的重大机遇。

  世界级非遗数量第一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至此,我国共有42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居世界第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紫禁城建成600年

  1420年12月8日,明永乐皇帝颁布诏书:“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了紫禁城的落成。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紫禁城的宫殿建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的建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创造的结果。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地标之一,紫禁城经历六百年风雨,始终屹立在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脉绵延不断的表征之一。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65周年,这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故宫博物院克服疫情影响,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明代御窑瓷器”三场精品展览共接待现场观众126.1万人次,“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谈会”、“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2020年“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为紫禁城下一个600年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以亲和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600年过去,紫禁城已经从皇家宫殿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这场关于600年的纪念自然也成为一场由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云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