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吃播”引争议 他们的“地道”不地道

  • 我要分享:

  大胃吃播刚禁止 土味吃播又来了

  他们的“地道”不地道

  “嗨,您猜怎么着,老北京就好这一出。就这一口,那是盖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位“北京的爷”,凭借老北京美食题材的吃播小视频火了,随之也争议四起。

  “这能代表老北京吗?”许多网友发出质疑。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老北京吃播”中的一位——“猴爷”,也采访了土生土长的北京市民和民俗学家,对吃播中的“老北京”,他们都有各自的看法。  

  市民

  这样的吃法真是北京文化?您靠哗众取宠得到点儿流量,却糟蹋了北京上千年的东西。

  老人

  我最担心的,是年轻人看了视频,以为老北京人说话做事都是这样,其实根本不是。

  专家

  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于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绝不是装腔作势。

  网友

  看这些视频非但没让我喜欢上北京,反倒让我有了一种“因为一个人讨厌一座城”的感觉。

  争议

  “老北京吃播”引一些网友不满

  “哟,这不是猴爷吗!给您请安了!”一段标题为“老北京偶遇行礼”的视频里,一个穿着T恤的年轻人,单膝下跪给面前的“猴爷”行了个礼。“猴爷”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但穿的却是盘口对襟衣,头戴瓜皮帽,全然不像这个时代的人。评论区里,有网友大呼“我这是穿越了吗”,还有人则是看起了热闹:“老北京人都这样吗?太地道了!”

  这几位“爷”的视频,虽然总是在介绍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们夸张的语气和神态。不管是吃炒肝、卤煮,还是韩餐、炸鸡,他们都会用“真地道”“盖了帽了”来形容。以至于有观众忍不住调侃了起来:“老北京没有路,全是地道。”还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视频素材剪辑到一起,做成了名为“老北京地道战”的搞笑游戏。

  受其影响,一些明显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着纯正的东北话介绍从未在北京流行过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场面既滑稽又尴尬。

  “这不是在宣传老北京,这是在抹黑老北京!”72岁的尹宏林显得有些生气。老尹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平时街里街坊见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气气的,语气也比较平和。而在视频里,这些博主跟别人说话,要么吊着嗓子,要么拿腔拿调,这让老尹十分无奈。

  “我最担心的,是年轻人看了视频,以为老北京人说话做事都是这样,其实根本不是。谁没事天天这么说话?流里流气的,跟痞子一样。”至于视频里老北京提笼架鸟的状态,在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尹说,身边的北京人,“还是踏实肯干的多”。

  态度

  北京文化不应是装腔作势

  同样在胡同住了几十年的老北京刘燕,对于这些视频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说视频的风格有多夸张,多脱离现实,就连里面展现的理儿和规矩,也有好多是错的。”比如,其中一个博主拿糖油饼蘸炒肝吃,这在刘燕看来就“很不地道”。

  还有的博主,正吃着炸酱面,别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里。“我小时候要这么干,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还有的博主,一面介绍着老北京的习俗,一面吧唧着嘴吃饭。刘燕表示,连这种最基本的素质都没有,怎么好意思拍视频去介绍老北京呢?

  最让刘燕生气的,是一些博主“自己发明”的老北京吃法。一位博主称,“老北京烤鸭讲究武吃”,说着就把甜面酱抹在了整只烤鸭上,抱起鸭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后还拿起荷叶饼擦起了嘴。刘燕表示,说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倒是有一种武吃的吃法,但从没听过武吃烤鸭。“这也太恶心了,哪儿有这么吃的?”

  “我无意间看过这些视频,我觉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于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专家、美食家张燕军说,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种包容,“不管是饮食、礼仪还是说话方式,我个人认为,真正地道的老北京,绝不是装腔作势。”

  “我家是好几代都在北京,可我说话不像他们那样,有所谓特别的北京味儿。”他认为,博主们应该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多介绍比较少见的老北京特色,“现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这些外地人早都知道的,而真正需要挖掘的北京特色,很少有人介绍。”

  张燕军还表示,老北京的价值取向是比较平和的,不是为了流量就博出位。

  他说

  猴爷:我有演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