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人之心

  • 我要分享:

  日本:匠人之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摄影/Roman Jehanno

  发于2021.1.11总第980期《中国新闻周刊》

  “禅”是梵文“Dhyana”(禅那)的音译略称,意为“思维真理或静息念虑之法”。这种修行之法注重观察内心,一念一瞬,不关注外在,在极简的静默中“安住一心”。日本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该国的能剧、日式园林、歌舞伎、茶道和花道莫不如此。  

  法国摄影师罗曼·热阿诺(Roman Jehanno)在其“处世之智”(Savoir-faire)系列作品中,拍摄了各国的匠人。与秘鲁的魔幻、欧洲的深厚相比,日本匠人会全身心地将自己置于每一个重复的行动之中,他们清空自我和欲望,抛开外在形式,在简素和幽玄中达到肉身与心灵的统一。禅宗文化的核心是心,日本匠人也在一张面具、一块石头、一朵花、一棵树和一把刻刀中确立了自己的“匠人之心”。

  “静默”浓缩了一切

  枡野俊明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枯山水”园林设计师之一,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代最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他同时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禅寺建功寺的住持。建功寺位于神奈川县镰仓市,于1253年建成,由中国僧人兰溪道隆移居日本后创立,是日本五大禅寺之一。

  枡野俊明是建功寺上任住持的长子,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禅宗训练和学习,并将其运用到了园林设计中。在他称之为“作庭”的营造庭院的过程中,他遵循“禅”的精神内核,把自己放置于不同的空间中,和一块石头或一棵树对话,完全沉浸在客观物象的精神世界中,去感受一块石头的情感和聆听泥土的诉说,然后把它放置到庭院中最合适的位置。每一次“作庭”,他都视为一次修行。

  庭院揭示出每一件事物的本质或内在价值,自然和日常之间的联结。在进入和石头的情感联结之前,枡野俊明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最大限度地在心理和身体上放下欲望和放弃对自我的掌控,达到“无我”境界。在禅宗修行中,绝对不允许三心二意,每一个重复性动作、每项任务都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如果因不努力而失败,要向所有人谢罪,才能得到原谅。通过进入这种状态而设计出的园林是具有精神性的,“静默”浓缩了一切,设计者和观看者都达到了“不立文字”的境界,人和人之间不须通过文字和语言,在心与心之间就可以交流并获得启示。在观看中,观看者通过目不转睛的凝视,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内省的机会。枡野俊明希望,人们可以把庭院看作心无旁骛地审视自身的场所。在观赏庭院时要将眼中的庭院与自身看作一体,庭院中的岩石、树木、水都表现出超然于外在的真实,在禅学里,这叫佛相。

  在热阿诺的照片中,枡野俊明也凝视着镜头前的摄影师与我们每一个观看者。他笑得浅而温和,背景是绿色的树和枝条,看起来像是盛夏快要结束时散发着微微余暑的绿,整个画面朴拙而简单。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脱俗和静寂,这是日本著名禅宗学者久松真一总结出禅宗艺术的特点,也是日本匠人之心的最好映射。

  方寸之间,意犹未尽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在日本,很多传统技艺开始遭遇现代化的碰撞和挑战,逐渐式微,有些甚至有失传的可能,“友禅”雕刻就是其中之一。

  “友禅”是一种特殊的和服染色技法。在江户时代,京都绘扇师宫崎友禅斋将扇子的绘制技巧用于和服的布料上,使用天然的物质如淀粉、米制成的防染剂,进行手工描绘,其线条轻盈且花纹清新,并且不损伤织物,色彩也没有限制,广受欢迎,后人以“友禅”命名这种染色技术。整个染色过程都是手工进行,工序十分复杂,需要先把花样在特制的纸上刻下来,然后把型纸放在和服的布料上,对照纸上的花纹,通过糨糊覆盖、反复染色和漂洗,让无色的布料印染出图案。一件样式繁复的京都友禅手工染花和服需要至少400~500种“版型纸”。

  “友禅”雕刻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的技艺。刻刀工具至少有30多种,为了让刻刀保持锋利,还要时时磨刀。使用不同的刀和刀法,能雕刻出不同的事物,樱花花瓣线条纤丽,落下的红叶痕迹深且飘逸,富士山、飞鸟、兰草、箭羽与海浪,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尽在“友禅”雕刻师的刀下。

  如今,手工制作的和服已逐渐退出市场。为节省劳动力和降低成本,人们在制作和服时,更多采用西方引进的合成染料,传统的手工和服逐渐越来越少,目前,京都和服的产量已经减少到兴盛期的1/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