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经过一系列新闻实践,创造性地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丰富了俄国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本文通过梳理列宁关于报纸党性原则、“全俄的报纸”、报纸社会功能等论述与实践,以发现其现实指导意义,观照我国当下媒体融合的发展。
“定盘星”与党性原则
列宁报刊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造性丰富。1900年8月下旬,列宁在《火星报》编辑部声明中写道:“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办报方针,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主张不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其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自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充实和发展,当下的媒体融合更离不开这一思想的重要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报党刊的任务首先就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党报党刊要‘极其明确’而‘坚决地阐述和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党的出版物“党性”原则,认为党的写作事业是“齿轮和螺丝钉”,应当成为党有组织、有计划、统一的工作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这就要求媒体融合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播好主流声音,还要处理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性问题。
重视发挥报刊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是党报具有政治功能,能够组织、讨论、阐发政党的立场与要求,是思想斗争的工具;二是报刊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到工人的生活中,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三是报刊具有司法文件作用以及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四是报刊可以培养读者,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列宁在此基础上不仅注意到了报刊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明确提出了报刊的经济建设作用。他认为“应当把实践中直接提出来的劳动问题放在首位……成为在经济上重新教育群众的工具”,要求报纸要多谈些经济,尤其是要搜集、考察并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从而将宣传鼓动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
当下,媒体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为深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出重要作用。除对新闻政治作用、经济作用的重视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新闻的文化作用和环境作用,他提到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我们正面临被信息包围的环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矩阵的雏形:“全党机关报”“全俄的报纸”
1900年,列宁创办了党(社会民主党)的全俄机关报《火星报》和《曙光》杂志,并在这两份报刊的编辑声明草案中提出,要采取一种高级的形式巩固各地运动,即具有一定形态和组织的宣传工具。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够使党成为真正的事实。为建立这样的报刊组织,列宁谈到,首先要出版一份共同的党的刊物,这份党的刊物不仅要为个别地区服务,更要为全俄的运动服务,它能够联合一切写作力量,体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其次,为使报刊能够在全国完整地、及时地传递,还必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发体系向俄国各地供应定期报刊。报纸成为集体的“脚手架”、组织者,依靠报纸形成的固定组织,一方面从事着地方性及全国性的工作,可以密切关注并思考政治事件的教育作用及影响;另一方面基于技术组织而形成的代办员网,其规模可以遍布全国各地,形成统一、广泛、多样的分工。同时,他还对不同报刊的篇幅、定位、内容形式、管理和推销形式等提出不同意见。
列宁建立“全党机关报”和“全俄的报纸”的逻辑和方式,反映着俄国社会民主党在面对时代变化时对舆论阵地的占领以及对党的共同经验的创造历程。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枪林弹雨的实战,但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交锋更为激烈。因此,“媒体融合”时代我们更需要新型的主流媒体矩阵以及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放大中国声音。在这中间,我们要处理好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关系,创造多样的表达样态和内容形式,吸纳各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网络人才,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互融互通,建立一个资源集约型、结构合理化、差异性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不可或缺的新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