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赋》背后 藏着一段残酷的历史裂变

  • 我要分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昱

  最近在看《上阳赋》,身为大女主电视剧,《上阳赋》的态度很明确:我是虚构的。但实际上,《上阳赋》有非常浓烈的历史的影子,该剧“公主嫁将军”的故事主线,直接套用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真人真事,而这次裂变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如果没有它,我们的历史也许会大不相同。

  《上阳赋》的世界观,取材于东晋和南朝。剧中的两大士族,直接姓了王、谢这两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姓氏。

  士族在东晋和南朝是有很大权力的,而且个别家族权力大得超乎想象。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大臣确实不怎么把皇帝当盘菜,跟明清皇帝一不高兴就能当庭打大臣屁股完全是两个画风。  

  如果说西晋好歹还是皇帝与士族分权的“士族共和国”,东晋的皇上简直就成了士族的傀儡。领导东晋“衣冠南渡”的晋元帝司马睿,这种人称帝本来是没有什么合法性的,是大士族王导力主扶他上位,他才坐上了皇位。上台后,司马睿立刻任命王导为丞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冈侯、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剑履上殿、从萧何故事……这个画风,特别像汉献帝当年给曹操的那个套餐。

  而这个王导的祖先,说来你肯定也熟,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丞相喷死的那个倒霉蛋王朗。王朗的孙女是王元姬,她后来嫁给了司马昭(其心路人皆知那位),算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氏之女”。

  所以《上阳赋》里“得王氏之女得天下”,这个说法历史上是真的,司马家后来与琅琊王氏频繁联姻,的确不乏剧中那种皇帝跟王氏族长互相娶妹妹,当“共轭妹夫”的情景。

  当然,你可能会问,王导怎么那么傻,都到这份儿上了,把皇帝扒拉开自己做皇帝多爽啊。曹氏、司马氏当初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其实王导才是聪明人,他知道,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士族对皇权体系的侵蚀已经达到极致。此时顶个篡位的骂名去当那个傀儡皇帝,还真未必比当实权丞相过瘾。所以,魏晋上演了两次的丞相篡位游戏,到这里突然停顿了。王导去世前还留下家训,要求子孙谨守臣礼。王氏有家训这个事儿,在《上阳赋》里也反复体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很有深意。

  由东晋至南朝,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皇帝轮流坐,丞相却从来只在王谢两家打转儿。甭管哪个姓氏的皇帝登基,都需要几个大士族的扶保,这些士族朝里有官做,地方有私产,体制上还给他们世代为官的保障。日子过得怎一个爽字了得。

  但,一个意外的搅局者的出现,打断了这个进程。

  公元547年、南梁太清元年,有一天梁武帝萧衍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梦见已经沦陷五胡多年的北方故土突然尽数归附,自己在一位大将的扶保下直入宛洛,江山重归一统,他永载史册。

  公道地讲,这个梁武帝其实还是蛮有资格做这种梦的,因为他是大梁的开国皇帝。而梁朝在当时的南北朝格局中,确实占据十分有利的位置——当时南北政权的分界线,不是长江,而是秦岭至淮河一线。此时北方曾经强大的北魏政权已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彼此势同水火,双方都在讨好大梁。三个政权中,梁不仅领土最大,人口最多,还有华夏正统的名分,“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处于相对优势。

  就在梁武帝上朝跟大臣们讲这个梦时,突然有人来报:东魏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的大将侯景愿意以其治下十三州之地全土归附梁朝,请求梁武帝收纳。

  侯景,也就是《上阳赋》男主角萧綦的原型。这个人在那个乱世也算能征惯战之将,北魏分裂的时候,他作为东魏实际掌权者高欢的“投资合伙人”率部投奔,创业成功后,他被高欢裂土以封,算是一方诸侯。但这个人与高欢的世子高澄不睦,公开扬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等你老爹一死,我就跳反。天下哪有主公容得下这样的权臣呢?于是547年高欢刚一咽气儿,侯景就跟高澄撕开了,但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侯景打得很吃力,就分别向西魏和南梁去信,请求收留。

  侯景占的这片地确实不小。西魏当时主政的宇文泰,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一代雄主。面对侯景人地双得的诱惑,宇文泰做出了非常冷静地分析,认为这个人狼子野心,不可收留。所以回信给侯景开了一堆空头支票,就是不出兵,侯景这下只能指望梁武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