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距今200万年左右、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次重大环境和生物革新事件——“短吻硕鬣狗事件”及相关研究备受学界关注。
作为地球史上最大的碎骨型鬣狗,现已灭绝的、但曾在动物王国雄霸一方的短吻硕鬣狗,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欧洲的土著类群。不过,中国大连一个特大个体的硕鬣狗标本的发现,以及中外科学家对该样本的最新研究,却彻底颠覆了上述传统和固有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首次提出短吻硕鬣狗的“东北亚起源说”。
三种短吻硕鬣狗亚种的下裂齿跟座形态比较。刘金毅 供图
为什么要研究短吻硕鬣狗?
领衔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刘金毅研究员介绍说,短吻硕鬣狗体型远大于现生的亲近种,如斑鬣狗和缟鬣狗等,体重与现生的母狮相当,其影响力可完全匹敌同时代的锯齿虎等剑齿虎,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其个体数量远大于后者,在当时的动物王国曾经雄霸一方、甲冠天下。
短吻硕鬣狗虽说早已绝灭,但它在早、中更新世时期却十分繁盛并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是当时哺乳动物群中的常见和典型动物种类,更是更新世动物群的演替和革新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物种,其出现与绝灭通常具有标志性的内涵,如“短吻硕鬣狗事件”则指代距今200万年左右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次重大环境和生物革新事件。
短吻硕鬣狗具有一系列特有的解剖形态特征而引人瞩目:强壮的头骨和下颌、发达的矢状嵴和颧弓、前臼齿极为粗壮且具有粗厚的珐琅质等等,都是其独特食性的力学适应性表现。许多早、中更新世化石地点中动物骨骼的聚集与埋藏,在很大程度上,实际要归功于短吻硕鬣狗特异的觅食行为——搬运和匿藏动物尸骨。
鬣狗牙齿大小对比的辛普森指数图。刘金毅 供图
短吻硕鬣狗研究有哪些争议?
刘金毅指出,在欧亚大陆频繁出现的短吻硕鬣狗,曾因不同的产地或年代,先后被归入到不同的种之中,如桑氏硕鬣狗、中国硕鬣狗或(狭义)短吻硕鬣狗等,对于这些鬣狗之间的真实系统关系,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分歧和争议比较大:有人主张不同地区或年代的硕鬣狗应代表了若干不同的有效独立种;有人则认为所有欧亚大陆的硕鬣狗应是同一种,或许包含了不同的亚种(群);更有甚者连亚种(群)的分化也予以彻底否定。
这种“大一统”并否定亚种(群)划分的思潮在如今的学术界却颇为流行。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因此忽视了对这些不同地区或年代鬣狗的解剖形态比较研究,并未能很好地评估和探究鬣狗之间不同形态(尽管有时比较细微)的系统发育意义和内涵。
上述争议与分歧进而影响到其他相关学术性问题的深入开展,比如短吻硕鬣狗的起源以及洲际间的扩散动态和迁徙路径等,对此,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种短吻硕鬣狗亚种的头骨形态比较。刘金毅 供图
最新研究如何颠覆传统认知?
聚焦短吻硕鬣狗起源、演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争议性学术热点问题,刘金毅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捷克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以及大连自然博物馆等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合作团队,对新近采集于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一个特大个体硕鬣狗标本V26310进行重点研究,并与欧亚大陆的其他相关标本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形态和数据测量比较,同时对短吻硕鬣狗的系统分类、起源与洲际间的迁徙扩散以及古生态学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分析。
合作团队最新完成的彻底颠覆硕鬣狗演化研究传统认知的成果论文,近期由知名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