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1930年3月2日,星期日,晴。午后,鲁迅由冯雪峰、柔石陪同,走出景云里弄堂,去往数百米开外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下午两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诞生。自此,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新篇章。
91年后的冬日暖阳下,我们行走在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四川北路一带,转马路,穿弄堂,再一次步入左联成立大会会场,穿梭于景云里、公啡咖啡馆、内山书店、大陆新村,寻访鲁迅、瞿秋白、茅盾等一批左翼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我们不禁思索:左联这个名字,对于当下年青一代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回望这段于暗夜中呐喊、书写的篇章,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站在时代潮头浪尖,追求先进文化,吸引和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
——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左联是在血色中诞生的。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最低潮。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历时两年的革命文学论争结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走进多伦路上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再现了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时的场景。一方讲台,一块黑板,十几条长凳,在这间不大的教室里,50多位作家济济一堂,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文艺运动就此开启。
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代表中共党组织作《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的发言。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文委的成立,是党从组织上加强对革命文化工作领导的开始。随后,在众人的期盼中,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即兴发言。
“我以为在现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为什么呢?第一,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面对当时“左”倾激进表现,鲁迅表现出他的冷峻。他提出,革命作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并第一次指明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
大会直开到天色昏暗,通过了行动纲领,选举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执行委员。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但从思想上,而且从组织上正式开始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左联成立后,迅速向全国扩展,先后建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和天津、广州支部等地区组织。1930年夏,左联东京支部成立。1930年11月,左联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左联是世界左翼文化思潮和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左联的许多活动都与国际上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同步。”在学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看来,“左联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先锋性”,将左联作为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来观察,恰恰可以看出我们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追求先进文化,向着没落和腐朽开战,由此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以笔为枪,鼓舞大众,让红色文艺之旗屹立飘扬
我们文学运动的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解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理论纲领》
上海虹口山阴路大陆新村,是鲁迅生前最后一处居所。隔着马路,就是新式里弄住宅东照里。1933年3月至6月,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在此间居住。就是在这里,瞿秋白抱病完成了《鲁迅杂感选集》的编选,并撰写一万五千余字的序言,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鲁迅的创作及其思想。
跟随左联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从多伦路出发,沿着“鲁迅小道”行走。至今,虹口区仍然留存有大量左联遗迹,“鲁迅小道”便是梳理其中几个地点串联而成。小道见证多少历史风云,我们仿佛看到,90年前的“他们”行走其间,以笔为枪,鼓舞大众,让红色文艺之旗屹立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