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杜近芳人生谢幕

  • 我要分享:

  京剧名家杜近芳人生谢幕

  生于乱世 长于治世 成于盛世 流传后世

  在《杜近芳口述实录》这本书上,“生于乱世,长于治世,成于盛世,流传后世”这16个字印在封底,旁边是她的舞台照:女官谢瑶环——左手抱着牙笏,右手端着腰带,气宇轩昂地走向金銮宝殿。

  但在舞台以下,杜近芳似乎毫无“轩昂”之气,就像当老一辈革命家为她题词“人民的艺术家”后,同样的一本书中,在序言《我的一点感想》中,她写道:“这么高的荣誉和褒奖,这样的关怀和鼓励,我实在不敢当!”  

  然而,对于京剧,在同一篇文章里,她的话却又如此“敢当”:“最后,我要说,我爱我的京剧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对京剧的追求,我总要再做点什么事。”

  现在,这口气散了,说这样“敢当”的话的人,走了。

  4月17日22时26分,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人、旦角名家杜近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随着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奠基者“李、袁、叶、杜”(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四大头牌的全部离去,一个时代也宣告落幕。

  痛惜 她的离去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杜近芳原名陈玉华,1932年生于北京,原本是孤儿,生下来被送到唱戏的陈喜光家。后来陈家败落,她被卖给靠抚养小孩唱戏赚钱的杜菊初。杜近芳自幼师从有“梨园通天教主”之称的艺术家、教育大师王瑶卿,后拜梅兰芳大师为师,加入国家京剧院(原中国京剧院)后,她长期与叶盛兰、李少春、袁世海同台合作,世称“李袁叶杜”四大头牌。

  如果说“李袁叶杜”的时代是中国京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黄金时代,那么杜近芳则是他们中最年轻的见证者。她首创、首演了二十余部新戏:能唱《白蛇传》,亦能演《白毛女》;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的《谢瑶环》《野猪林》《桃花扇》《西厢记》等,都是京剧舞台久演不衰的剧目;现代京剧中,她也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代表作。

  “她的离去真的是我们京剧界的一大损失,她的艺术有太多需要后人学习的地方了。”杜近芳曾经的合作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在电话里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样说。

  杜近芳与叶少兰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9年,叶少兰重新恢复舞台表演便是和杜近芳合作《谢瑶环》。接受采访时,叶少兰没有过多地讲述当时合作的情景,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话:“很感谢杜近芳当时不断的鼓励。”这种鼓励的背后,则是杜近芳对叶少兰的了解。而在这“了解”的背后,则是更深的一层关系:杜近芳与叶少兰的父亲叶盛兰曾经是多年的合作同事。

  叶盛兰,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对杜近芳艺术的成长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杜近芳口述实录》这本书里,有杜近芳与叶盛兰的合作剧照:在京剧《西厢记》里,杜近芳演红娘,叶盛兰演张生,张君秋演崔莺莺;在《蝴蝶杯》里,杜近芳演胡凤莲,叶盛兰演田玉川;在京剧《吕布与貂蝉》中,叶盛兰演吕布,杜近芳演貂蝉;在《白蛇传》中,杜近芳演白素贞,叶盛兰演许仙。

  杜近芳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段插曲:1956年,中国京剧院上演《玉簪记》。起初是三团的李少春和侯玉兰夫妇排演,但票房不大好,加上侯玉兰有孕在身,李少春三次找杜近芳,希望她和叶盛兰能够接这出戏。

  叶盛兰对杜近芳说要接这戏也成,但不能按照李侯二位的路数演。叶杜二人重新制作了行头,并请作家重新修改了剧本。当时,周恩来总理很支持,周总理对杜近芳说:“川剧有什么好的‘生旦对戏’,你跟叶先生都可以接下来,根据京剧的特点,排出新戏。”杜近芳随后向叶盛兰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叶老师高兴极了!”杜近芳这样口述道。

  排《玉簪记》只用了两个星期,但天天三班干。用杜近芳的话说“我找我的俏头,他找他的俏头”。在杜近芳的眼里,叶盛兰很“铆上”——中午不休息也要研究。这出戏首演于人民剧场,后来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的时候,1200座加小座共1400座,上了九成五的观众。

  杜近芳与叶盛兰的合作故事还有很多,从“抗美援朝”一起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到1958年二人与袁世海一起排演翁偶虹新编的《桃花村》,及至1959年张君秋嗓音失润,二人从《西厢记》临时改演《玉堂春》……那个时候,叶盛兰是成名已久的小生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则是京剧行业的新生代代表,两代京剧人,相互协作,只为了一个共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