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能否经得起“千疮百孔”的考验?看这位手艺人如何纸上“飞针走线”

  • 我要分享:

  “宣纸是千余年来承载书画艺术的载体。宣纸刺绣是将书画艺术和手工刺绣这两种传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今年67岁的顾玉纯已经在纸上“飞针走线”的传承技艺上耕耘了36年之久,现在依然老骥伏枥,钻研不止。

  中新网记者见到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宣纸刺绣”传承人顾玉纯时,他正戴着老花镜,将手中的丝线穿进针孔中。在他面前摆着的是一幅正在绣制的“荷花图”,只见那荷花刺绣图案栩栩如生,荷花上的水珠将将欲落,宛然荷花亭亭玉立在人们的面前,映入眼帘。

顾玉纯的一位徒弟在进行宣纸刺绣,她是一位残障人士。 刘力鑫 摄

顾玉纯的一位徒弟在进行宣纸刺绣,她是一位残障人士。 刘力鑫 摄

  “宣纸毕竟是纸张,易碎易破,在宣纸上刺绣不可错落一针,否则前功尽弃。”顾玉纯表示,纸张上每个针孔的原孔上最多不能超过两针,宣纸刺绣的难度在于具有不可修复性质。所以,对从事宣纸刺绣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技术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才能创作出一幅刺绣艺术品。此外,还要掌握宣纸的纸性,刺绣技术实施之前,要充分与作品对话,读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再通过娴熟的技艺、丝线搭配过渡,刺绣人的心脑手合一,用轻柔均衡技巧,去完成对原作品的二度创作,达到针法与绣线与图案融为一体。

顾玉纯在展示宣纸刺绣技艺 刘力鑫 摄

顾玉纯在展示宣纸刺绣技艺 刘力鑫 摄

  “像这幅荷花图,从墨绿到浅绿就有36种颜色,每个部分所用的针线以及技巧都是不同的。”顾玉纯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宣纸刺绣所用的针线,最细的针直径只有0.11毫米,而所有丝线都需要手工穿进针孔中。

顾玉纯在展示宣纸刺绣技艺 刘力鑫 摄

顾玉纯在展示宣纸刺绣技艺 刘力鑫 摄

  据顾玉纯介绍,宣纸刺绣历史的渊源,从最晚的历史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40余年,共传承九代人。最先起源于苏州顾氏家族的祭祀活动中,随后一代代传承下来。1985年开始,顾玉纯便开始向父亲学习宣纸刺绣技艺。

研究所里展示的各类宣纸刺绣作品。 刘力鑫 摄

研究所里展示的各类宣纸刺绣作品。 刘力鑫 摄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顾玉纯在宣纸以及绣线的选择上都做了升级,为了找到适合刺绣用的宣纸,他多次前往宣纸厂家,与厂家共同研究出更适合刺绣的宣纸。

图为顾玉纯的徒弟正在进行创作。 刘力鑫 摄

图为顾玉纯的徒弟正在进行创作。 刘力鑫 摄

  纵使学习多年,顾玉纯对待每一幅作品时仍需小心谨慎,绣制一幅简单的作品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耗时最长的一幅作品顾玉纯绣制了三年有余。

图为顾玉纯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刘力鑫 摄

图为顾玉纯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刘力鑫 摄

  “水墨画风格的刺绣在海内外都颇受海外欢迎,宣纸刺绣的作品比正常的水墨画更具有质感。”顾玉纯表示,自己的作品常受邀在港澳台,马其顿共和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地展览,收藏宣纸刺绣作品的爱好者及知名人士,遍布全球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顾玉纯所在的中华宣纸刺绣研究所面积并不大,里面却摆满了顾玉纯和徒弟们几十年来的心血作品。在走廊上,还有许多外国友人来参观研究所时,留下的几十个签名纪念封和合影。

图为顾玉纯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刘力鑫 摄

图为顾玉纯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刘力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