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展如何?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详解

  • 我要分享:

  近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举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大会审议,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作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正在进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并成功组织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边会活动。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展如何?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文本正在编写中,北京中轴线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已全面展开。天桥、正阳桥等重要地点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

  中轴线上已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需区分遗产价值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

  吕舟:在中国历代都城中,北京是历史格局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市。

  在北京的城市格局中,最能反映出独特城市气质和特征的部分,就是北京中轴线。它构成了北京的城市轮廓,展现了一个宏大、壮美的空间序列,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是中华文明近800年历史的积淀,也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

  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展现出我们应如何去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遗存。保护是一方面,更要把它的价值展现出来,变成今天的文化认同,形成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同时体现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天坛、故宫、万宁桥(大运河)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你曾介绍北京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这会不会成为申遗的不利因素?

  吕舟:我们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题研究,也在国际研讨会上与世界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反复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已有遗产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如果区别很明显,就有作为新的遗产申报项目的可能性。比如,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

  新京报:泉州申遗成功,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无可供借鉴之处?

  吕舟:泉州的申遗项目由二十几个分散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北京中轴线7.8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群是一个整体。二者在申遗的方法、概念上是不一样的。但泉州如何讲好遗产价值、如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这一遗产的影响,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若有重要考古发现,将纳入中轴线构成要素

  新京报:从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至今已有十年,哪些问题在影响申遗进度?

  吕舟:任何申遗项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申遗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比如英国有个申遗项目,从第一次申遗到最终成功用了30年,这还没算他们在第一次申遗前的准备时间。这样的情况很多。一般申遗项目从列入世界遗产中心的预备名录到正式申遗成功,起码也得4年的时间。

  北京中轴线涉及范围特别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做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内涵进行发掘,就无法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改善保护状况、立法也需要时间。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工作促进北京老城保护水平提高,最大限度发挥引领老城保护的作用。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价值。

  总而言之,申遗时间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申遗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解决了哪些问题。

  新京报: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重要建筑),此前媒体公开报道是14个。随着申遗准备工作的推进,构成要素有无变化?

  吕舟:14个要素是一个粗略的提法。根据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表述,会做进一步的细分。比如,端门城楼不在故宫作为世界遗产的范围内,但是它对中轴线来说是重要建筑,所以需要专门提出来;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层次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天安门南侧的外金水河和金水桥是重要的空间边界,也应该加以强调。所以,北京中轴线要素的具体数量还会有变化。

  目前,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桥、天桥等区域,还在做考古调查和发掘。如果发现有重要遗迹,就可能会成为新的构成要素。

  新京报:对于社会关注的地安门、永定门箭楼等,是否会复建?

  吕舟:目前看起来,新的建设应该不会有。新建的不能算遗产,这是必须厘清的一个概念。

  申遗文本已征求百余人次专家的意见

  新京报:北京市文物局今年的工作要点提出,基本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目前申遗文本编制进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