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李纯)努尔哈赤的宝剑化身为双筷,助力餐桌上的“攻城略地”;崇祯帝朱由检对网友说“朕想静静”,还配上了以手托额作发愁状的“照片”;《千里江山图》被填词谱曲,成为收藏歌单里“会唱歌”的古画……  

  当这些历史人物、馆藏文物频频“出圈”时,你是否感觉,那些沉睡多年的历史文化其实就“”在身边呢?

  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了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而另一方面,当博物馆文创兴起多年、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令其继续保持活力是业界和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年头,文创成了博物馆的新“标配”

  文创产品、文化IP如今已是谈及博物馆时绕不开的话题。有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超过740亿元人民币,其中,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市场规模近78亿元。许多博物馆文创也闯出了品牌,像故宫文创、国博文创等都具有较好的品牌形象与经济效益。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博物馆文创进军的领域可谓五花八门,衣食住行均有涉猎。比如风靡一时的角楼咖啡,不仅为流连于红墙黄瓦之间的游人增添了一处网红打卡地,也在端上“千里江山卷”“康熙最爱巧克力”等美味的同时,为600多岁的紫禁城增添了一抹中西合璧的青春气息。

  再如,沈阳故宫推出的“汗王宝剑筷”取材于国家一级文物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筷子的剑鞘部分为无公害硅胶制品,筷身为不锈钢制品,柄首为海棠形,两端为龙首。剑柄还可当筷架使用。于餐桌之上拔取“宝剑筷”,可以想象这“拔剑四顾”的模样是多么有文化、有意思。

  除了实物产品,虚拟产品也是博物馆文创的一大亮点。以故宫文创为例,不仅设计了脊兽书签套装、荷包口红、瑞兽摆件等实物,还推出了故宫藏品壁纸、“畅游多宝阁”赏纹饰互动小程序、“口袋宫匠”游戏等一系列虚拟文创产品,极大提升了博物馆文创在数字时代的存在感。

  从摸得到的实物到看得见的创意,从功能性定位到文化品位,从有趣的表现形式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不断“上新”的背后是博物馆对传递历史文化的“上心”。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已经走出博物馆大门,“活”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认为,博物馆文创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拥有故事和文化”,其开发或设计应该“从藏品中获得灵感”。这也直指博物馆幕后研究工作是否到位,包括是否基于观众角度,调研观众及其需求;是否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并向其他单位取经等。

  技术帖:文创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具体分析博物馆文创产品怎样“活”起来,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文创产品的实用性。

  今天的博物馆文创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美食、办公、摆件、美妆、穿搭、居家、艺术品等诸多领域均有涉足。但其实用性不仅在于实物,更在于无形产品,例如观展APP、参与性活动、情景剧表演、网络音视频节目等,在线上、线下、实物、服务的不同维度上体现价值。

  长期从事文创工作的腾讯品牌经理肖茹丹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博物馆文创“活”起来的关键在于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的内容。文创产品的实用性比较宽泛,既体现在实物使用,更存在于精神层面。

  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还要瞄准“流行”标准。有报道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7月下旬推出了一套以三星堆面具文物为原型的文创盲盒玩具,共有6款形象,设计灵感来自不同的文物原件。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博物馆文创开发投入到了这股盲盒潮流中,包括敦煌研究院的“天龙八部”盲盒、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西安博物院的唐妞创意摆件盲盒等。以时下流行的盲盒作为切入点,许多博物馆希望借此打开市场、打造文创IP。

  进一步分析,“活”起来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因素。其一,文创产品足以代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文化价值取向,体现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肖茹丹也说,文创产品不能违背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而是要用更通俗、更现代的表达去传递其本来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二,博物馆文创与其说是在推广艺术品和服务,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状态。文化创意若想真正走进人群,不能只满足于将古画图案简单复制到围巾、拼图、马克杯上,而是需要将文化资源与生活中的现实需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