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高质量水上运动,从一千多年前的锦标赛就开始啦

  • 我要分享:

  人类高质量水上运动,从一千多年前的锦标赛就开始啦

  东京奥运会已然落幕,众所周知,水上项目是我们每届奥运的金牌大户,此次中国代表队获得的38枚金牌中有13枚来自水上项目,运动员们的水中风姿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们也对水上运动情有独钟,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类似高台跳水的运动,更是有很多游泳高手记载于史籍。如果古人也有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金牌将花落哪家呢?

  30米的高空 “跳水”,唐代这位运动员压得住水花吗

  中国的跳水队有着“梦之队”的美名,古代虽然没有“跳水”之名,却很早就有了和跳水动作、技术非常类似的运动项目——水秋千。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跳水运动员”为晚唐时人曹赞,他的官方身份是水嬉艺人。水嬉,是古人对各种水上表演和运动项目的总称,在古代表演成分更多,竞技性远不如现代。此人水上技艺之高超,有如开了特效一般。唐朝文学家赵璘曾将自己一生的见闻记录在《因话录》中,其中就有他游历黄州时,亲眼目睹的曹赞在水中的精彩表演。  

  书中这样说道:“黄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足,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嬉,百足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唐代,一尺约相当于现在的30厘米,此人身高有两米多,当真是天赋异禀了。“樯”,指船上的桅杆,足足有100尺的桅杆,就相当于30米左右的高度,而如今奥运会上跳台高度只有10米。只见这人穿着衣服从桅杆上一跃而下,当快要入水的一刹那,一个华丽转身,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凉席上一样惬意。曹赞的跳水在快到水面时有一个翻转的动作,至于端坐于水面上,很可能是一种障眼法,或者是作者夸大其词也未可知。

  水秋千出现于晚唐,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水上运动,与龙舟竞渡经常一起表演。这种运动的难度非常大,五代十国时期,前蜀花蕊夫人所写的《宫词》有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意思是说,当那些宫女们听说有人在皇宫内的湖上玩“水秋千”,便争先恐后地拉开珠帘观看。

  到了宋代,水秋千表演才逐渐多起来。宋代孟元老所著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对水秋千玩法和形式做了十分详细的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在鼓声的伴奏下,一名“跳水运动员”在竖立着秋千的船上,荡起了秋千。只见他越荡越快,越荡越高,一直把秋千荡到与秋千架相平,才猛地双手脱开秋千绳,纵身飞向空中,随即在空中完成高难度翻筋斗等各种花式动作后,跳入水中,泛起朵朵浪花。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水秋千和现代跳水有相似之处,现代跳板跳水利用跳板的弹力,而水秋千用的是秋千的摆力。表演水秋千的人需要有很好的水性,并且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其难度和现在奥运会上的跳水有一拼。表演者必须掌握好起跳时间,还要把秋千荡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起跳的时间稍早或稍晚,就不能顺利地跳进水里,而是重重地摔在船头的甲板上,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宋徽宗本人十分喜爱水秋千,并将其加以推广,他下诏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水秋千”表演比赛,所有经费朝廷来掏。从全国遴选出水秋千高手后,选入皇宫准备参加皇家举办的水秋千大赛。表演结束后,宋徽宗还要给优秀者一定的奖赏。宋代后,水秋千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游泳和魔术、象棋相结合,古人的脑洞果然大

  像水秋千这样的水上游戏,在宋代不断涌现,例如水球比赛。不过,此“水球”非奥运会上的“水球”也,而是要求参赛者在水中轮流投掷气球,以距离远近定输赢,宋徽宗有诗描写了这一比赛情况:“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水球运动,都需要参赛者具备很强的游泳能力。古代不乏游泳高手,其中就包括以水秋千闻名的曹赞。这位运动健将深信“与天斗其乐无穷”,普通的项目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挑战了,所以,他开始了——作死。这词不是我说的,而是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见者目驻神悚,莫能测之,悬有他术致之,不尔真轻生也。”意思是大家下巴都快惊掉了,如果他不是有超能力,就是在玩命了。

  那么,他究竟有哪些作死的行为呢?比如,在水上穿着靴子行走;比如钻进麻布口袋里,然后让别人扎紧麻袋口,并且将其扔入江中,而他则想办法在不破坏麻袋的同时又能逃出来,把游泳和大变活人结合起来,果然有创意;又比如,花样游泳, “回波出入,变易千状”,只见他在水里回旋出没,变换各种游泳姿势,“神龙见首不见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