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博物馆如何“美”起来?“美”如何永流传?

  • 我要分享:

  专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博物馆如何“美”起来?“美”如何永流传?

  记者:应妮 高凯

  与天下众多“大美”相类,博物馆之美的最终呈现亦需要无数的日常与精心,观众面前每一件藏品恰到好处的完美状态,背后是修复、保存、展示等众多环节的全力保障。

  想要了解众多艺术珍品的“生活日常”,或可跟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去看看这座藏品丰厚的国家级博物馆为每件艺术品提供的“订制服务”。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左三)与观众合影。杜洋 摄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左三)与观众合影。杜洋 摄

  订制版“诊疗康复”计划:从“卧病在床”到重新上墙

  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走进中国美术馆,观众便能以艺术的形式回望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门前,做着起义前最后动员的历史瞬间。

  在著名画家黎冰鸿的名作《南昌起义》中,周恩来站立在台阶上发表动员讲话,右手叉腰,左手挥动,神情坚定。其他四位领导人在其身后或立或坐,与围绕着的战士们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话,眼神中充满必胜的信念。画面中的光源也经过了巧妙处理,起义总指挥部门口两边的壁灯,与远处微亮的天空形成呼应,预示着起义将给中国带来光明。

  当人们在这幅画作前感受其光影笔法,感叹历史洪流之时,或许很难想象,作为一件艺术藏品,油画《南昌起义》是经历了“卧床不起”才最终得以“康复”,重回大众视野。

  吴为山介绍,《南昌起义》的画稿是用油彩颜料在纸上进行创作。因为纸张的承载能力与画布相比较弱,油彩中的化学物质渗透使纸纤维更快老化变质,有些地方已经撕裂;颜料层出现了局部的不稳定和缺失,修复前只能平放,根本无法挂在墙上展出。修复工作解决了作品自身的不稳定问题和损伤,恢复了画面的完整性,并针对纸本油画作品的特点设计了独特的装裱方式,使之可以安全上墙。通过种种努力,一名原本“卧床不起的病人”终于得以“康复”,并重新焕发青春。

  对于观众而言,参观博物馆的过程是与艺术品进行一次次的对话而最终完成;对于博物馆而言,让艺术品以其最好的样貌出现更是职责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目前全世界收藏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美术珍品最为丰富的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针对每一件藏品的不同状态进行“订制版”康复计划。

  苏轼款的《竹石图》,以其近景远景的完美交汇、浓淡笔法的浑然运用,成为人们眼中百看不厌的精品名作。

  吴为山说,这幅由邓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名作为画心绢本,因年代久远而极易折损。2018年,中国美术馆修复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专门检测,对画心部分出现的一处十厘米长折断进行隐补加固,对其它折痕处也一一进行保护处理。经过精心修复,这件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面前。作品上的污渍尘埃得到有效去除,但岁月的沧桑痕迹及其历史信息得到合理保留,而且比以往更加坚固。借此,今天的观众可以更好地领略苏轼文人画的魅力。

  油画《出击之前》由画家何孔德绘于1963年,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作品由于颜料层构造薄厚差异大,油彩在干燥过程中收缩程度不均匀,画布严重变形,呈现“浮雕”式起伏;颜料层也出现了局部松动、暗部颜色大面积泛白等问题。中国美术馆于2016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解决了作品物质材料结构上不稳定的问题,去除画面中的视觉干扰,恢复了画面颜色饱和度和整体色彩关系,面貌焕然一新。

工作人员正在观察油画作品《父亲》准备进行修补。中国美术馆供图

工作人员正在观察油画作品《父亲》准备进行修补。中国美术馆供图

  日常保存的“个性订制”:与高科技同步升级

  除了修复中需要特别的针对性,艺术品的日常保存也需要顶级的订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