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走进温庄村,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天融合普法教育与心理健康关怀的实践活动。这个地处山区的村庄,多数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亲子陪伴的缺失让他们在成长中既需要法律知识的护航,也渴望情感上的疏导。“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秉持“以法为盾,以心为桥”的理念,用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孩子们的心灵播撒阳光。
图为“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开展民法典进课堂活动 王颢臻 供图
7月10日上午,一场民法典课堂在温庄村村委会拉开序幕。实践队没有选择照本宣科,而是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出发,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他们能理解的日常。队员们知道,这些孩子常常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小摩擦——被抢文具、被恶意捉弄,或是对“自己的东西能不能做主”感到困惑。课堂上,他们抛出“压岁钱谁来管”“被欺负了怎么办”等问题,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针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压岁钱处理问题,有人说“爸妈养我,花点没关系”,也有人小声嘀咕“那是我的红包”。队员们顺势讲解《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财产权和监护责任的规定:“压岁钱是你们的,但爸妈可以帮着管理,却不能随便花掉——就像法律给你们撑腰,也教大家互相尊重。”接着,他们又延伸到“遭遇欺凌如何求助”,不仅教孩子们记牢法律援助热线,还模拟了向村委会、学校老师求助的场景。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知道了有规则能保护自己、有渠道能解决问题,内心的不安便会悄悄消解,安全感也随之生长。
从村委会到村旁的水库,防溺水教育的场景随之切换。夏日的水库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却也暗藏风险。单纯的“不准去”式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实践队决定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安全意识真正走进心里。他们在岸边演示“溺水呼救”“正确抛送救生物”“快速报警”的流程,让孩子们分组模拟,在互动中记住关键步骤。
图为“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开着防溺水教育 王颢臻 供图
午后,“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绘画课堂。“家乡”对留守儿童来说,往往是情感的集合体——有思念的亲人,有熟悉的街巷,也有等待的时光。所以实践队成员选择这个主题,让画笔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桥梁。那些平时藏在心里的思念、孤单、期待,借着画笔慢慢流淌出来,对不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以画叙事”的方式,是一种温和的疗愈。
图为留守儿童绘制“我心中的家乡” 王颢臻 供图
傍晚的近代史教育,实践队没有选择厚重的史料,而是用动画短片串联起关键节点: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五四运动的呐喊;从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孩子,到为国家命运奔走的青年。“以前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画画呢?”队员们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孩子们的讨论。有人说“因为打仗”,有人说“因为有人欺负他们”。队员们顺势引导:“那现在我们能安心上学、画画,是谁带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慢慢明白——当下的和平与安稳,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这场教育,没有宏大的理论,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珍惜。当他们知道自己拥有的日常,是别人曾奋力争取的未来,内心的孤单便会被一种更辽阔的情感替代。有孩子在课后说:“我要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那些保护我们的人。”这种朴素的认知,让留守儿童的成长目标不再仅仅是“等爸妈回来”,更增添了“为自己、为家乡、为国家努力”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能让他们在等待的时光里,积蓄更持久的力量。
图为“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在位孩子们开展近代史教育 王颢臻 供图
对“法润童心”成长赋能实践队来说,这一天的活动,从来不是简单的“完成项目”。民法典课堂,是用规则筑起心理安全的防线;防溺水教育,是用体验化解面对未知的恐惧;美术课,是用艺术打开内心情感的出口;近代史教育,是用历史唤醒个人成长的动力。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从法律到心理,从安全到精神,为留守儿童编织了一张温柔的“支持网”。
他们知道,一次实践或许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那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种子——对法律的信任,对安全的掌控,对情感的接纳,对未来的期待——终会在时光里慢慢发芽。当这些种子长成大树,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便会多一份坚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底气。这,正是“法润童心”的真正意义:用专业与真诚,守护每一颗童心,赋能每一段成长。(通讯员:王颢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