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教授:纳米材料领域的深耕者与引领者

  • 我要分享:

在纳米材料科研与教育的前沿领域,郭伟教授作为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首位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位何梁合利何奖有效被提名人。以其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留下了坚实且深刻的足迹。为全方位挖掘其学术征程中的精彩过往、丰硕成果,以及对未来的宏伟蓝图。

 

学术溯源:奠定科研根基,拓宽国际视野

郭伟教授的学术之旅起始于西安交通大学。1994年,他以省高考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开启了在学术海洋的探索。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为他构筑起系统且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稳固基石。“在西安交大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对我确定科研方向起到了关键作用。”郭伟教授回忆道。这段学习时光,不仅让他在知识储备上收获颇丰,还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此后,郭伟教授先后奔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深造,并在德国国家科学院德联邦材料研究所、德国三一欧洲有限公司等机构工作。在这些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他广泛汲取多元的知识养分,熟练掌握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材料研究方法,还积累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经历使他具备了全球化的视野,学会了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资源,形成了独特且多元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科研硕果:突破关键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郭伟教授长期专注于纳米结构材料、亚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纳米线阵列制备与性能研究方面,当时纳米线阵列的制备面临诸多难题,如制备过程的可控性差、难以实现批量生产等。郭伟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尝试了多种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优化,最终成功实现了高性能纳米线阵列的批量制备。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为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基础材料,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维材料异质结的电学特性研究也是郭伟教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郭伟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分析,对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新的材料组合和制备工艺,经过反复试验和数据分析,成功实现了对二维材料电子结构的精确调控。这一成果为新型电子器件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持,有望推动电子器件向更小尺寸、更高性能方向发展,在未来的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尺度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是郭伟教授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在研究纳米金属材料的超塑性行为及其微观机制时,团队面临着实验观测困难、理论解释复杂等问题。郭伟教授带领团队利用先进的微观观测技术,对纳米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理论计算方法,深入分析其内部原子结构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纳米金属材料的超塑性行为及其微观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的认识,为材料科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还为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通过利用纳米金属的超塑性开发出更具性能优势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在提出基于界面调控的强化机制研究中,郭伟教授团队针对传统金属材料强度和塑性难以同时提高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通过精确控制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界面特性,利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和力学性能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界面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基于界面调控的强化机制。这一机制的提出为金属材料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使得在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塑性,对于提升金属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重要发现多次发表于《自然材料》《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部分成果还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此外,他研发的高强韧钛合金及梯度纳米结构尖端装备成果,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切实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团队建设:打造创新团队,促进协同发展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郭伟教授深知团队建设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他精心打造的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比例约为3:7 。这种结构巧妙融合了不同年龄段的优势,既充分发挥了中年科研人员丰富的经验,又充分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团队的持续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团队秉持多元化原则,广泛吸纳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确保团队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具备多样性和专业性。同时,团队为成员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训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助力每一位成员不断成长。“团队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我们强调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成长。”郭伟教授介绍道。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氛围,成员们积极交流、相互学习,为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而努力奋斗。

不仅如此,团队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合作,共同致力于纳米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的研究,成功研制出高效稳定的纳米电极材料;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深入探索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癌症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合作,在能源转换、纳米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合作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为团队的科研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教育传承:践行立德树人,培育科研人才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郭伟教授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品德和科研精神。“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培养他们对学术的敬畏之心。”郭伟教授说道。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科研项目实践、开展学术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怕失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学生取得了优异的创新成果,在各类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中崭露头角,这也让郭伟教授深感欣慰和自豪。

 

科研展望:聚焦前沿课题,迎接未来挑战

展望未来,郭伟教授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表示,当前正密切关注纳米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优化、耐腐蚀性能提升以及在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等新课题,并计划在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和性能调控等方面提前布局,为科研突破做好充分准备。

尽管在科研道路上会面临材料稳定性、大规模生产、成本控制等诸多挑战,但郭伟教授坚信,随着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满怀期望地表示:“我希望能够推动纳米金属在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提高材料性能、降低成本,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郭伟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在纳米材料领域树立了卓越的榜样。他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更为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人物简介:郭伟,男,首席科学家,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称号(国家级)。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称号。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称号。作为江苏科技大学首位当选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院士称号(2025);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2025);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2024年)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首席科学家(省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