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呐喊: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抗战故事(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银幕呐喊: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抗战故事(3)

2020-09-03 16:11作者:采集侠

  同样表现南京沦陷的历史,陆川的《南京!南京!》注重展现这一过程中各个阶层人的生态与反应(包括随军日本人),力图在黑白影像下探讨具体的人物个体面临浩劫时的选择,同时颇有《罗生门》式的多元视角味道。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则以“十三钗”的命运为主线,甚至在被视为“过度美化”了的一些场景中消解过往严肃叙事的某些刻板性,将人物命运置于战争进程之上进行打量。高群书导演的《东京审判》则全景展现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通过群像展示等方式进入历史。董亚春与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合作的《战火中的芭蕾》将时间设定于日本投降后,讲述中苏携手对负隅顽抗日寇的“最后一战”,将抗战之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意义呈现于银幕之上。此外,韦廉、沈东、陈健联合导演的《太行山上》将目光放在山西战场,展现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在战争类型片语法上标志国产同类电影日趋成熟。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则取战争相持阶段河南旱灾背景,探讨民族苦难炼狱中在其时其地的人与物发展的内在机理,核心与“第五代”初期的民族性探讨几乎异曲同工。

  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抗战主题电影,更多挖掘了战争的各个不同角度的面向,包括对战争尾声阶段一些史实的书写,呈现出更加理性的创作心态,也对历史本身有了更客观的审视。

  2015年,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这部聚焦抗战期间慰安妇幸存者的影片,更引发对于被记录对象的纪录界限思考。新上映的《八佰》,其中的战争表现在网上引发很多质疑声音,这些声音往往聚焦于非常具体的军事史议题,从专业角度解析影片的具体操作,这在以往的同类国产影片中似乎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都显现出当代观众观影时更趋专业化的水准,此类题材在观众接受层面的反响,呈示出一种非常明显的从类型电影被动接受到对于影片品质本身的全方位观照,同时也对影片呈现的历史有相当独立见解与思考。很难说观众的观影水准提升与此类影片本身的工业层级与美学意识提升到底是怎样的相辅相成关系,但由此推动中国电影业走向更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与市场建设,无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纵观80余年来的中国抗战主题电影发展史,不难看到,抗战电影事实上也浓缩成了一部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缩影。通过此类电影,观众最直观感知到影片创作者所形塑的历史话语,同时创作者也在不断重建历史现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历史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格局提升意识并付诸实践。不同时期的抗战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类型化、工业化的进程产生了毫无疑问的正面意义。通过抗战主题电影的发展脉络还可以看到,对于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不同时刻的影像呈现,不可避免受到技术水准与认知观念的影响,因此梳理抗战电影,同时也是对抗战至今中国历史的一个再认识。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