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乡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链” 教学策略研究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链” 教学策略研究

2025-09-25 15:30作者:doudou

雷波县城关小学 杨芳

摘要:在乡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的关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虽蕴含丰富素养培养素材,但乡镇课堂常因 “问题设计脱离生活、缺乏逻辑梯度、忽视个体差异” 等问题,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问题链” 作为结构化提问体系,能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适配乡镇学生认知特点与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教学实际,分析乡镇小学数学 “问题链” 教学的核心价值与现存问题,提出 “情境型、探究型、分层型” 问题链设计策略,为乡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小学;小学数学;问题链;核心素养;人教版教材;教学策略

引言

乡镇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关键环节,肩负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基后续学习的使命。人教版教材循序渐进、贴近生活,涵盖四大领域,蕴含素养培养素材。但乡镇小学因学生生活经验单一、师资有限,课堂常陷 “教师灌输、学生被动” 困境,教师多碎片化提问,缺系统设计,致学生难成逻辑思维、难关联知识与生活,素养培养流于形式。“问题链” 以核心问题引领、子问题支撑,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适配乡镇教学需求。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探索其教学策略,为提质、落实素养目标提供参考。

一、乡镇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链” 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教材适配性

(一)“问题链” 教学的核心价值:锚定核心素养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 “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 等维度,“问题链” 通过结构化问题设计,能精准对接各素养维度:例如在 “数与代数” 领域,通过 “情境问题 — 探究问题 — 应用问题” 的链条,培养学生数感与运算能力;在 “图形与几何” 领域,借助 “观察问题 — 操作问题 — 推理问题” 的链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对乡镇学生而言,“问题链” 还能搭建 “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 的桥梁,帮助其将 “农田、集市” 等熟悉场景与教材内容关联,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二)与人教版教材的适配性:依托教材内容设计问题

人教版教材为 “问题链” 设计提供了明确载体:教材中 “情境图”“做一做”“练习” 等板块,可转化为 “问题链” 的起点与支撑。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以 “篮球场围栏杆” 为情境图,可围绕此设计核心问题 “如何计算篮球场栏杆的长度?”,再拆解为 “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如何测量边长?”“怎样计算四条边的总长度?” 等子问题,形成覆盖 “图形认知 — 操作测量 — 公式推导” 的问题链,既贴合教材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1]

二、乡镇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链” 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问题设计脱离乡镇学生生活经验

部分教师设计 “问题链” 时,照搬城市教学案例,忽视乡镇学生生活实际。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设计 “超市商品价格小数点变化” 的问题链,而乡镇学生多接触 “集市讨价还价、农田产量计算”,对 “超市定价” 陌生,导致问题无法激发共鸣,学生难以理解小数意义,数感培养受阻。

(二)问题链缺乏逻辑性与梯度性

教师常将 “碎片化提问” 等同于 “问题链”,问题间无逻辑关联、无难度递进。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连续提问 “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用公式计算?”,问题跳过 “为什么面积是‘底 × 高’” 的探究过程,直接指向结论,学生仅能机械记忆公式,无法理解推导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培养落空。

(三)问题链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乡镇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学生能快速回应复杂问题,部分学生连基础概念都难以理解,但教师多采用 “统一问题链”,未分层设计。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时,对所有学生提出 “如何计算农田产量的增长率?”,基础薄弱生因 “增长率” 概念模糊无法作答,优秀生则觉得问题过于简单,失去探究兴趣,核心素养培养无法兼顾全体学生[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乡镇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链” 设计策略

结合乡镇学生特点与人教版教材内容,“问题链” 设计需遵循 “生活化、梯度化、结构化” 原则,具体策略如下:

(一)立足乡镇生活,设计 “情境型问题链”—— 培养数感与应用意识

以乡镇学生熟悉的 “农田、养殖、集市” 等场景为起点,将教材知识融入情境,设计 “情境引入 — 探究本质 — 生活应用” 的问题链。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核心素养:数感、运算能力)时,围绕核心问题 “农民伯伯把 23 个玉米装袋,每 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个?” 展开,先以 “大家帮过家人装东西吗?如果每袋只能装 个玉米,23 个玉米要准备几个袋子?” 的情境问题关联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再通过 “用小棒代替玉米分一分,23 根小棒每 根分一组,能分几组?剩下的 根够分一组吗?” 的探究问题引导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余数” 概念,最后以 “如果是 18 个鸡蛋,每 个装一盒,能装几盒?没有剩余的情况下,余数是多少?” 的应用问题结合 “集市卖鸡蛋” 场景,巩固运算能力,形成完整的情境问题链条。

(二)紧扣教材逻辑,设计 “探究型问题链”—— 发展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

依托人教版教材知识脉络,按 “概念理解 — 规律探究 — 公式推导” 的逻辑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 “知其然” 到 “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核心素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时,以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为核心问题,先通过 “教材情境图里的伸缩门、竹篱笆是什么形状?它们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的问题结合教材情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特征,再提出 “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你发现了什么?(边的长度、角的大小)” 的操作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发现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的规律,最后以 “如果一个四边形对边相等,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的推理问题深化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问题链与教材知识逻辑深度契合[3]

(三)兼顾个体差异,设计 “分层型问题链”—— 实现全员核心素养提升

根据乡镇学生基础差异,将 “问题链” 分为 “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探究。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核心素养:数感、推理能力)时,围绕核心问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大小不变?”,为基础薄弱生设计 “用分数表示 个同样大小的蛋糕,分别平均分成 份、份、份,取 份、份、份,这些分数相等吗?(1/22/43/6)” 的基础层问题,借助直观情境帮助其初步感知性质;为中等水平学生设计 “观察 1/2=2/4=3/6,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了几?如果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2,分数大小会变吗?” 的提升层问题,引导其探究规律、理解性质内涵;为优秀学生设计 “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1/3 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分数吗?能转化出几个?” 的拓展层问题,促使其灵活应用性质,培养推理能力与数感,通过分层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在问题探究中获得发展。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镇小学数学 “问题链” 教学,并非简单的 “多提问”,而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以乡镇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结构化教学改革。通过 “情境型、探究型、分层型” 问题链设计,既能让学生扎实掌握教材知识,又能精准培养核心素养,帮助乡镇学生从 “学会数学” 走向 “会用数学”。未来,还需结合乡镇教育发展与人教版教材更新,持续优化 “问题链” 教学策略,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乡镇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戴津津.小学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2(36):40-42.

[2]丁建园.计算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4):194-196.

[3]杨雯婷.浅析构造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188-191.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