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给中国青年的启示(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戴高乐给中国青年的启示(2)

2020-11-11 06:22作者:采集侠

  戴高乐学识渊博,与此同时,其丰富的法国文学修养不仅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也使他与人交谈、发表演讲、著书立说充满着一种书卷的芳香,如在1941年圣诞节之夜,在这个法兰西沦陷第二年的最黑暗的夜晚,他给法国的孩子圣诞祝福语却是这样优美的诗句:

  “曾经有一个国家,她叫法兰西!你们知道吗,所有世界各民族都是一个贵妇人,她们或多或少都很美丽、善良和勇敢。然而,在所有世界各民族中,没有哪个民族会比法兰西圣母更美丽、更勇敢。亲爱的法国孩子们,你们将很快遇到这个美丽的圣母,这个胜利女神的到来。啊! 你们到时会发现她究竟有多美丽!”

  在描述1944年8月26日数百万巴黎市民迎接戴高乐凯旋归来的香榭丽舍大街解放大游行时,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又同样以诗人般的语言描述了这种幸福与激动:

  “啊!这分明就是人的海洋,让我远远看不到边,像一股汹涌澎湃的巨浪,在阳光下,在三色旗下。”

  戴高乐一生著作等身,其《敌人内部的倾轧》《未来的军队》和《法国和她的军队》堪称法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著作,他的《剑锋》一书则是法国和世界领导力学的经典著作,至于《战争回忆录》和《希望回忆录》这两部鸿篇巨制,不仅史学价值高,文学价值也非同一般,其中《战争回忆录》被法国著名的“七星社图书馆”收录为法国文学名著,书中部分章节还被选入今天法国中学生课本。

  戴高乐著作语言优美,他数度被邀请加入享誉世界的法兰西学术院,从而像雨果等大作家一样成为一名不朽者。诺贝尔委员会也曾考虑授予戴高乐诺贝尔文学奖。在法国,人们甚至认为戴高乐是类似巴雷斯和佩吉的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作家”。

  戴高乐热爱法国文学,几乎通读了所有大作家的作品。他承认巴雷斯和佩吉对他人生观的影响。他非常喜爱莫里哀、拉辛、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普鲁斯特等法国作家的著作,甚至对有些人的作品能大段背吟诵,但他更喜爱夏多布里昂,甚至用“着迷”来形容。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的写作风格也明显受夏多布里昂的影响。

  戴高乐虽然一生戎马,居无定所,复杂和残酷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占据他所有的时间,但他每天仍坚持笔耕不辍,其随身的一个小本子记载着各种心得和灵感,并成为其各种讲话稿和日后回忆录的宝贵素材。

  作为总统,在爱丽舍宫工作再忙,戴高乐仍坚持每周至少看3本书。戴高乐甚至对其身边的幕僚感言他特别想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因为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职业”。

  戴高乐的父亲鼓励孩子们拥有各种爱好,这种爱好与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如幼年时他渴望了解历史,向往军旅生涯,他父亲就给他及哥哥、弟弟们买了1800多个各国士兵的木头小人和各种飞机大炮玩具让他们玩打仗游戏。此时,戴高乐通常要抢着扮演法军,由哥哥、弟弟们扮演英军、德军、俄军和土耳其军人。与哥哥、弟弟们不一样的是,戴高乐打仗很有战略,排兵布阵讲策略,特别是打完仗以后的谈判、裁军等说起来头头是道。戴高乐几十年后对儿子说,“打仗嘛你就得懂政治,不懂政治怎么打仗?”

  戴高乐年轻时就懂得活学活用军事知识的重要性,如15岁上高中那年,他就写了一篇军事作文,叫《德国战役》。在这文章中他想象出在1930年,德国派遣三个军的兵力进攻法国,“戴高乐将军”如何与其同学“布瓦德将军”率领20万法军保卫南锡,在经过浴血奋战后,法军最终战胜德军,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这篇文章字迹工整,叙事脉络清晰,说理性强,还获了奖。

  3年后,18岁时的戴高乐还发表了一首诗《天赋的诞生》。由于是处女作,青涩的文学青年戴高乐还不太好意思,用的是笔名夏尔·戴卢格。他的诗是这样的:

  “当我不得不死时,我希望那是

  战死在疆场上;当人们抱着他的遗体时

  灵魂仍然笼罩着

  战场上那种令人陶醉的骚动

  和那些拼杀之中粗犷的呻吟

  男儿的吼叫和利剑的寒光……”

  在以上诗句中,我们看到一个热血报国青年是如何用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其战场杀敌时的无畏英雄气概。

  戴高乐日理万机,但工作再忙,对作家朋友的求见从不推辞。1944年8月底,巴黎刚刚解放第一周,著名作家莫里亚克提出会见戴高乐。戴高乐百忙中抽空与他共进午餐,听取其有关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化对法国战后重建作用的建议。戴高乐事后对儿子说,他工作再忙也要见这些作家,因为法国人民酷爱文学和文化,这些大作家的影响力大,与他们交朋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法兰西民族的复兴意义重大。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