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标识度影响力的驻场演艺,上海下一步怎么走?(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打造具有标识度影响力的驻场演艺,上海下一步怎么走?(2)

2021-08-11 07:02作者:采集侠

  许霈霖:市场在哪里,观众群能不能持续,是所有驻场演出要面对的最大考验。我们在创作《石库门的笑声》之初,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能够演到100多场。我们比较自豪的是,看《石库门的笑声》的观众都是自己掏钱买票的。然而我们也已经走入了一个要居安思危的现状。毛猛达、沈荣海两位演员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30岁了,我也70多岁了,两位先生现在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也一直在打磨剧本,紧跟时事热点,比如“05后”上海小英雄盛晓涵,《石库门的笑声》就第一时间把他请到剧场、请上舞台,我们也在抗疫阶段积极做公益演出,动用了我们所有的力量。作品要常演常新,对内容创作的要求非常高。

  还有一个要素是专业人才。天蟾逸夫舞台历史上有一位经理叫吕金虎,这位吕经理在剧院一待就是大半辈子,直到退休以后还经常在剧场里帮忙做事。请哪位演员来演,演什么剧会火,节目与节目之间怎么搭配,他心里有一本谱呢。做艺术管理的人,必须具备管理的艺术,他得对这个剧场有感情。

  马晨骋:作品的艺术定位、市场定位、宣传定位都需要通盘考虑。《不眠之夜》一年差不多十万观众,我必须把十万张演出票销售出去,那么就必须要让目标观众都知道在上海有这部演出,同时还要吸引他们到上海来,还有市内观众愿不愿意来二刷、三刷呢?和长演剧目不同的是,驻场演出更考验“内力”。一部作品的核心还是在于它的艺术创作,如果达不到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这样的一个艺术水准的话,做起来就非常难,因为观众最终是用他的眼光去投票的。这个戏他看了觉得不好,给你一个差评,后边的观众肯定是不来了。

  因此,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品控”。观众和演员都是会疲劳的,怎么能够保证第一场和第100场演出的水准一样?所以不仅仅是卖票,而是卖出去的票你得负责,让观众看了之后满载而归。好的驻场演出,由于它的持续影响力,就会形成溢出效应,容易形成文化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激励文化产业的积极生产。

  艺术舞台能见度和营商环境配套发展,是聚集优秀人才和优秀剧目长期驻场的基础,也是城市软实力最佳体现

  文汇报:这次《永不消逝的电波》驻演版向全国舞蹈演员发出“招募令”,短短几天就收到了几百名舞者报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马晨骋:我们参考了全国各个团的标准,给出的条件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听到很多演员说,“我能够到上海来演出很兴奋”。打造《不眠之夜》时也一样,我们聘请了很多外籍和外地演员,他们签完一个合同都愿意续约,正是看中了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的机遇和前景。上海赋予了一个艺术作品能够长期演出的基础,让更多专业人士愿意留在上海,这是这座城市的“软实力”。驻场演出需要大量的运营人才、演出人才和制作人员,来不断地为这个作品赋能,上海已经很有吸引力,成功地发掘人才,用好人才,我们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去把这件事做好。

  文汇报:驻场演艺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有案例显示,好的驻场剧目能让周边商业价值连翻三倍?

  马晨骋:文化可以为其他产业赋能。譬如《不眠之夜》其实是打造了“1+N”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通过一个秀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和住宿,这些业态都因为它的到来而变得更有价值。《不眠之夜》剧院旁边的雅朵酒店,房间并不大,也算不上五星级标准,但它房间一晚上的价格,与对面五星级的瑞吉酒店相差不大。即便如此,每天晚上依然被全部订满,这证明了文化演艺项目能给其他产业赋能。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