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书法“鹤翔”世界(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让中国书法“鹤翔”世界(2)

2019-09-03 09:14作者:采集侠

  中韩两国的书法艺术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三国时期书法传入韩国到19世纪末,传统的韩国书法仍沿用汉字而非韩文。从王羲之到欧阳询、虞世南及赵孟頫,均是韩国精英阶层追摹的对象,也产生了崔致远这样的韩国书法史巨匠。李志敏非常重视韩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不少韩国书法家都有密切联系,共同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中韩之间的书法艺术交流。

  李志敏狂草书风高逸、苍茫古朴、雄浑大度,深受韩国书坛的钦慕。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早年经常以学生身份致信李志敏求教或沟通艺术问题,在1992年3月的一封信中,他就专门谈到了李志敏书法在韩国的影响:“浙江美院受国家委托组织高质量作品赴南朝鲜办展览,负责此事的二位先生均为我之友,您在南朝鲜影响甚大,前书道理事长也撰文介绍过。现寄去邀请函一份,若您老有兴趣,请惠寄1至2幅作品到我……另如您能写一封信给南朝鲜书总理事长(即为您撰文的),请他在中国艺术展开幕时能予以惠临指点当更佳,此信可随同您作品一起寄给我。”在李志敏的举荐和协助下,浙江美院组织的这次赴韩国“中国艺术展”取得空前成功,李志敏参展的书法作品也受到极大关注。

  李志敏生前曾多次赴韩国讲学和进行书法交流,即使晚年病重期间,他也不曾忘记肩负的责任。1993年9月,他在给学生叶清的一封信中提到:“下月中还要去韩国讲学十天。”在同月的另一封信中再次写道:“病能治好,明年定成行(来沪)。今年内我还要去南韩讲学,明年四五月去香港讲学,就看身体如何。”谁知天不遂愿,为中韩书法艺术交流史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引碑入草,深受专家学者赞许

  除了国际书法艺术交流外,李志敏也十分注重与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交流。根据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大学等与北京大学合作办学的安排,上世纪90年代初,李志敏多次到树仁大学、澳门大学讲学,同时也有了更多与香港、澳门书法家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李志敏狂草初看大气磅礴、摄人心魄,整体有“大象无形”之感,然又下笔有象、笔笔得法,尽显引碑入草的意蕴,受到港澳同仁的高度赞誉。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回忆:“在香港树仁大学胡鸿烈校长办公室南侧墙壁上,有李志敏先生用狂草写的曹操《龟虽寿》,西侧有启功用行书写的一副对联和画家的一幅国画,东侧有香港著名书法家郑家镇的行草书法和吴方先生画的瓦当及篆字书法挂轴,三面墙壁的书画作品,各有洞天,均有意趣,交相辉映。最奇绝夺目的,在我看来,却是李先生的狂草。”实际上,胡鸿烈校长办公室悬挂的另一幅书作的作者启功也曾专门评价:“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法籍著名艺术家熊秉明先生在80岁时,看了李志敏先生的《书论》及作品后,指着李志敏先生的草字反复对我说:“狂草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碑帖结合意义非常重要。”

  李志敏曾说:“我不在乎现在,在乎300年后。”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李志敏书法也将与他生前所致力推动的国际书法艺术交流事业一样,不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