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件国宝级文物为你讲述丝绸之路(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70余件国宝级文物为你讲述丝绸之路(2)

2019-11-05 09:18作者:采集侠

  在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安乐古城南佛塔内出土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写本残卷,是陈寿《三国志》写本残卷,也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三国志》实物。残存内容为《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黄武元年一节,文字与今通行本略有不同。共有41行,570多字。郭沫若根据字体判断为西晋抄本。也就是说,在陈寿成书之后到西晋灭亡(315年)之前的短短20年内,《三国志》已传写入新疆。可见当时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

  经鉴定,新疆出土的晋唐时期的纸本和敦煌出土古纸一样,均使用中国传统造纸原料。此件《三国志》写本残卷使用本色加工麻纤维帘纹纸,质地精良。

  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71团的铜武士是战国时期的文物,由红铜合模浇铸而成,内部中空。左右两手中间中有一孔管,原来应握有器物。铜人头顶所戴近似尖帽,因此以往学术界大多认为表现的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0—425年)《历史》中记载的塞人(Saka)一支的“尖顶塞人”。甚至有人认为是匈奴祭天的“金人”。但这些观点并不正确。铜人的跪姿和手势说明了其身份,头顶所戴也并不是尖帽,而是希腊式武士盔。盔上高高突起的实际上表现的是长盔缨。这种头盔在希腊瓶画、雕塑中极为常见。因此,这件铜武士像应该是希腊化时代影响下的产物,是中国和希腊化世界存在文化交流的物证。

  3、历史的明证

  出土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墓地的乌孙的镶红宝石金面具、克孜尔石窟171窟唐朝龟兹王族头像、和田地区约特干遗址出土的常见于地中海地区的人首牛头陶水注、唐朝吐鲁番地区柏孜克里克石窟里的粟特文摩尼教写卷、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石窟遗址出土的唐朝地藏菩萨幡画——每一件珍贵的文物背后,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指向文明的深处。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研究员陈凌,他在新疆进行考古20多年,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说,这次挑选的展品,在他看来都不简单,因为任何一部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叙事,都绕不开丝绸之路,而这些文物,恰恰就是历史留下的明证。唐代托盏侍女图屏风画色彩明艳如新,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绘成于一千多年前。一块4.5万年前的小小石头,是这次最古老的展品。它显然经过精心打磨。彼时的人类从石材上打下石片,制成工具,即称为“石核”。而新疆阿勒泰地区通天洞里留下的遗迹则说明,同样是在4.5万年前,居住在那里的人,点燃了人类最早的一堆火,开始了“生火做饭”的日子。

  陈凌介绍,新疆吐峪沟出土的酒葫芦上有汉字、有回鹘文;成堆出土的文书里,有14种语言、23种文字;六种不同文化的玻璃器也可以同时出现。在新疆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汉字,在纺织品上汉字也到处可见。在新疆,多种文明曾经交汇。它是丝绸之路的腹心地带,也是民族文化交融、壮大中至关重要的地点——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我们许多文化的“源头”。

  陈凌撰写的展览序言这样写道:这场展览,正是希望我们透过这些来自新疆的遗存,得以深入了解丝绸之路,进而认知我们真实的文明。

   (本报记者 王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