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咖啡馆与俱乐部孕育迷人的现代艺术(3)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画中的镜子。于勒·科米特在《法国画刊》上谈到,画中的一切都在镜子中,而画中又没有镜子。他认为这样的素描是不正确的,那个女人形式的绝对不充分的刻画,还有被反射的对象与其镜像之间缺乏一致性,这样的脱节都是印象派的惯用手法。画作的伟大成就在于马奈以真实的色彩来描绘人与物,以及围绕着人与物的环境。他很可能是选择了电灯出问题的瞬间,“因为我们从未见过哪里的灯光有如此暗淡;那抛光玻璃上的两束灯光,就像是从冬天的雾气中穿透过来的一样朦胧。”其次,对于画中服务员的姿势与表情究竟是充满活力还是麻木无情,始终难有定论。但马奈这幅作品成为了当时最具现代感以及最典型的作品之一。相比于同时代其他的艺术作品,马奈画中的世界既不生动,也不具有家庭和乐的气氛,它缺少私人生活的静谧感,也不具备公众生活积极的一面。丰富色彩下展现的是一种沉重,他所描绘的阶层似乎从这个混合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变得更耐人咀嚼。
“伏尔泰小酒馆”里,诞生了日后传扬世界的达达艺术
1915年,德国人雨果·巴尔与他的妻子在瑞士苏黎世开办了伏尔泰小酒馆。酒馆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命名,在这里,诞生了达达艺术。在这个酒馆50米开外的地方,列宁在此居住完成了一部书稿《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达达艺术的命名十分偶然,一群前卫的艺术家用一把裁纸刀戳入字典后选用了法语dada,意味空灵、糊涂。达达艺术通过反美学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抗议。诗人及艺术家汉斯·让·阿尔普曾经这样说道:
“出于对1914年世界战争无谓杀戮的厌恶,我们在苏黎世献身于艺术。当枪声在远方发出持续而低沉的隆隆声时,我们竭尽全力唱歌、绘画、拼图、写诗。我们在寻求一种基于基本原则的艺术来治疗时代的疯狂,寻找一种可以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恢复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1916年6月,达达出版了《伏尔泰酒馆》小册子,1917年3月,达达画廊开幕,7月,达达艺术创刊《DADA》,同年11月,列宁在俄国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伏尔泰酒馆,曾出没过艺术家汉斯·让·阿尔普,诗人特里斯坦·查拉、理查德·许尔森贝克,作家瓦尔特·塞纳,实验派电影制片人维金·艾格林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人士都带着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聚集在这里,希望艺术重获新生。但是三年之后,一战结束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纷纷返乡,这家酒馆便落寞了。但幸运的是,达达主义被带至世界各地,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