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保专家:长城除御敌之用,还有防疫功能(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80后文保专家:长城除御敌之用,还有防疫功能(2)

2020-04-26 14:30作者:采集侠

  尚珩印象中,祖山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植被特别好。“当时我一直认为那个地方是1933年长城抗战之后,日本人在长城沿线修的千里无人区的一小块残留。”

  尚珩和两个朋友利用春节长假,年三十晚上到达秦皇岛,初一一早上山。“特别冷,而且白天时间短,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每天走不了多少就得扎营。”按照以往经验,第二天午后都能找到补给处,但在祖山找不到。到第三天,水都没有了。“虽然冬天耗水少,但没水也不行啊!”尚珩们想办法,找阴坡处的积雪,“这是冬天的好处”。他们把积雪表层的脏雪拨掉,捧里边稍干净一点的拿来化掉喝下去。但实际上尚珩他们都知道这样不好,因为雪的泥含量比较高。

  又忍一晚,第二天一早他们判断方向,沿山谷向河北也就是长城内侧走,“因为那里肯定有人”。在接近山顶处发现一处泉眼,沿着泉眼向山下又走5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一户人家,“那个人自己包了一片山,在那儿种核桃”。略歇歇脚,再走。3个多小时后,出山见公路,已是下午了。

  变化

  照片、网文成了盗贼指路牌

  近几年,尚珩明显感觉到了长城沿路的变化。“祖山修了路,走势好极了,简直成了阳光大道,基本上就是我们当年走的那条。”

  现在去长城是方便,以前是神秘感。“现在每天走多少,大概能看见什么,心里基本清楚,以前完全不知道,也没有攻略和资料可以查。即便资料上有,也是文字,带不来感性认识。”当时尚珩和小站朋友会向碰到的放羊人询问当地情况,现在不用,攻略比老乡们讲得还清楚。

  以前的长城上因少有人迹,几乎见不到垃圾和刻字。“现在我们看见石头上有刻字都会骂刻字的人,但我们当时看见会觉得终于看到了人啊!看见垃圾也一样,哪怕是一个烟头,都会有特别高兴的感觉。”尚珩在走河北东部长城时,在一个烽火台中看到“长城四怪”的刻字,背包走得正累,猛然看到这么个刻字,亲切感油然而生。“当然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尚珩说。

  另外一个明显变化,是文物丢得多了,尚珩认为一部分原因是爱好者处置不当惹的祸。

  长城上有不少明代遗留文物,像带字的砖、石碑,河北东部、北京深山区都有。“但很多地方10年前去看到的,再去没有了。比如祖山,2004年去时,基本每座敌楼都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修建时间、修建人、碑的尺寸,现在很多都失踪了。”

  “还有古北口,有人为了偷一块好砖,把周围的砖凿掉,这样就在墙上弄出好多坑。而这些人有了好砖还不满足,他把那些品相不太好的砖也凿毁。”尚珩说,类似于这种事挺多,河北东部比较严重。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前的人消息闭塞,而今大家去玩都拍照片,也喜欢发到网上。尚珩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在某处看到了一块北朝时期的石刻,发现没人管,周围布满垃圾,于是拍了照片,回来发到公众号上,一年后,他再去看这块石刻,发现已经没有了。

  尚珩认为公众号上的那篇文章就是给盗贼的一个指路牌。“人家都不用踩点,通过你的照片就能知道东西好不好,还有具体地址。”这样的事不限于长城,在蔚县,尚珩曾看到寺庙里的壁画被偷,都在未被开发而爱好者常去的地方。

  后来尚珩感慨,我们出去看到好东西,不要那么明确它的状况,这些未被认证身份的文物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很容易被偷,智慧一点就是保护它们。

  尚珩和小站朋友也做过使文物得以安身的事。在密云五座楼下的农家院中,他们发现一块长城碑,农家院已倒闭,石碑被扔置院中。通过和当地文物部门的沟通,尚珩和朋友们把碑送进了博物馆。

  尚珩认为,在长城旅游时可以顺手做很多事,不只是捡垃圾,也可以做文保。比如一个文物没有纳入文物管理体系,或者没有得到文物身份认证,就可以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申请,把它增加为文物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尚珩为有不少这样的爱好者感到欣慰。

  研究

  我们看到的长城并不是明代时的样子

  2007年启动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时,尚珩正在山西大学读研究生,他也参加了山西长城的调查工作。当时他跟着队伍调查长城主线以内的烽火台、城堡,大概跑了十几个县、几百座烽火台。这一趟的亲身经历,让尚珩似乎摸到了长城保护的切要所在。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