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锦绶堂 述说楚东村的过去与现在(2)
在锦绶堂一个上楼口的墙面上,印着一张财务公开账单。“这份财务报表是最早的红军账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份账单收入类、开支类都分别罗列。4月份收入是3700块大洋,其中红三军团就给了2000多块,可见,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得到了红三军团的大力支持。另外,账单上还列出了宣传费用,在当时资金紧缺的时候还重视宣传,可见当时苏维埃政府对其思想、理念方面的宣传非常重视。这个财务账单实际上就是财务公开,我们政府现在的财务公开最早出现,其实就在这里。”
新田坳“雷公錾” 是古文化遗址 出土老祖宗的石器
在楚东村新田坳的一个山坡上,还曾发现过一处古文化遗址。说起这个发现,其中也有一段故事。1986年长沙市文化部门组织全市文物普查,大围山的工作人员姜振佩和李微顶着烈日上路了。一开始他们俩并不知道大围山有古文化遗址,发现此处也是偶然。他们去民间收集古玩字画,有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位老农说,在山里种地见过“雷公錾”。所谓雷公錾,当地人认为是雷公用石斧打妖怪时掉下来的残块。两人的职业敏感很快提醒自己,这可能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文物。
于是,姜振佩让老农带他们上山,没多久他们果然找到了石斧,随后又陆续发现石锛、石箭簇、石刀、陶片等大量文物。而灰坑(相当于现在的垃圾堆)的发现,更让他们确定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我们找到的第一块石斧就是在楚东村新田坳的一个山坡上捡到的。”姜振佩表示:“发现这个遗址我们欣喜若狂,一扫多天来在大围山无所收获的阴霾。”
在楚东村发现第一处遗址后,姜振佩与李微对其他地区也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他们在大围山一线发现了7处古文化遗址,其中东门1处商周文化遗址;白沙2处商周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岳3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最大的达7500平方米。
龙山文化,泛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为什么会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长沙发现呢?
文物专家介绍说,除了大围山,湖南常德等地也有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这表明了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文明的联系。龙山文化流传到此的原因很复杂,估计可能是某些部族为避战祸,从黄河流域迁到这里,将龙山文化传播了过来。
如今桃李花开灿烂 楚东成为水果乐园
大围山下如今也变成了美丽乡村、水果主题乐园。楚东村便是大围山镇的主要水果基地之一,全村分布了几千亩果园。
每到春季,大围山楚东村中上万株桃树和梨树缀成粉红与雪白相间的花潮,铺满了田野,错落于林间,点缀在山脚,裹挟着雨中的层层笑意,向游客眼前奔涌而来。
游客纷至沓来,村中的接待设施也逐渐升级。在楚东村,农家乐、生态饭庄等招牌随处可见。每到赏花季节,村民们忙得是不亦乐乎。当地饭庄经营者郭先生告诉记者:“高峰期一天可以接待十桌八桌的客人,他们吃着我们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尝着正宗的农家柴火饭是赞不绝口。”据了解,部分做得好的农庄凭借提供游客饮食与经营土特产就能获得近十万的年收入,村民们也借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村中的阳诚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重要的水果产地,该合作社负责人钟阳生称:“我们的果园超过100亩,主要树种是黄金梨。大围山的黄金梨水分多、口感甜,每年都是畅销品。”
夏日的阳光播撒在这片较平整的坡地上,从树底下新鲜的泥土可以看出来,果树已经施过肥。梨树长势喜人。
要照料这些梨树可不是件轻松的事,经常要留意枝丫的长势,密集的、太长的都得剪掉。施肥量也要拿捏好,施得过多果皮会过厚,所以一定要计算好施肥量和施肥的面积。幸好当地农户已经驾轻就熟了,钟阳生每年凭借这片梨树林能获得近30万元的收入。
桃树也是当地的主要水果,村民廖根明是村里第一批种植桃树的农户,据廖根明介绍,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种植了4亩桃树。
“那时候都是三更半夜起床摘桃子,每天赶最早的班车担着担子去官渡和浏阳城区卖。”廖根明说,由于不易保存、没有固定销售市场等原因,“卖得很吃力”。现在,“我种的30亩桃子几乎不愁销路。”廖根明告诉记者,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合作社推进品种试点,大围山开始统一种植口感更好、更易于保存的脆蜜桃,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优势。同时,随着每年桃花节的举办和“大围山桃”品牌逐渐打响,如今各家的水果基本上都能靠游客消化,村民们坐在家门口就能把桃子卖出去。
楚东村代表文物
跳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