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六夜,古代科举考场发生了什么(2)
唐代进士科考试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时值隆冬,长安寒意侵体,考生们尽管“携脂烛水炭”,用以取暖,但“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席在地”,在走廊下席地而坐,不免冻手冻脚。南宋正月省试时,考生被临安(今杭州)的湿冷天气“魔法”攻击,“笔砚冰冻,终日呵笔,书字不成,纵有长才,莫克展布,年高之人,至有不能终场者”。明代会试亦是在农历二月中上旬举行,北京天气更加寒冷,滴水成冰,考生只能哆哆嗦嗦地答题。直到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朝廷念及北方二月“天气尚未和暖”,方将考试时间改为三月中上旬。
火灾事故频发,号舍条件逐步改善
吃喝住用中的艰辛还只是寻常之事,对考生最大的威胁,是各种安全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考生在贡院内白天生火做饭,夜间秉烛照明,冬日还要烧炭取暖,号舍又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遂难以避免。
北宋神宗元丰末年,东京(今开封)贡院在开考前夜突发大火,负责考务的官员和吏卒有14人(一说40人)丧身火海。事后京城内有传言“烧得状元焦”,贡院修复后重新开考,果然是名为焦蹈的考生高中状元。
明英宗时期,贡院火灾频发。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顺天府乡试刚考完第一场就发生火灾,号舍和试卷都被焚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后来的考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会试,贡院起火,每排号舍的房门和贡院大门均紧锁,十多名考生葬身号舍,“焦头烂额、折肢伤体者不可胜计”。但朝廷并没有从这次火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更谈不上完善贡院消防设施,以致三年之后发生了更为惨烈的火灾。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会试第一场考试期间,在贡院巡查考场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情。负责考务的御史焦显死守考场纪律,“扃其门”,紧闭贡院大门。里面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不能进入贡院救火,以致“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烧伤者不计其数。
事后,明英宗为示抚恤,赠予死去的举子进士出身,还亲自为他们撰写祭文。朝廷将罹难者遗骸收敛后,分成六个大坟安葬在北京朝阳门外,立碑曰“天下英才之墓”。这次火灾的亲历者举子陆容,在其书《菽园杂记》中收录了时人写下的一首七律悼诗,“回禄如何也忌才,春风散作礼闱灾。碧桃难向天边种,丹桂翻从火里开。豪气满场争吐焰,壮心一夜尽成灰。曲江胜事今何在?白骨稜稜漫作堆”,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除火灾外,因建筑质量问题,科场上其他安全事故也频有发生。清乾隆时,江西吉安府院试期间,考棚突然倒塌,压死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36人,另有多人受伤。乾隆下诏追赠死去考生为秀才,是为“钦赐生员”。
贡院生活的恶劣,其实也是古代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一种反映。在当时的条件下,作为“抡才重地”的贡院已经是最好的建筑之一了。京城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省城贡院则是当地最大的建筑群,无一不是谨严有序,气势宏大。
而且,贡院号舍的条件也是逐步改善的。明朝初年的号舍多是木制墙板,因为屡发火灾,清代就改为砖墙结构。为让考生坐得舒服一些,原先砖土坐凳也改为木制号板。不过,1.3平方米的号舍面积没有扩大,因为这最大程度满足了考生独立静心思考作答的需要,也便于防止作弊。
此外,根据一些学者观点,古代科场生活也并不完全暗无天日。因为留下这些凄惨记录的,大部分是科场不得意的落魄文人。他们记忆中的科场是其一生最大挫折,故成为笔下的最深伤痛。而对及第者来说,贡院只是他们今后光辉前途的新起点,和宦海沉浮相比,九天六夜的科场更只是寻常经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