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民国学术大师
被当时的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
在不少媒体上频频亮相
真相到底是什么
今天,和教育小微一起
读读下面这篇文章吧
钱钟书、闻一多、季羡林……
真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
作者 |张铭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讲师)
近些年来,对民国时期大学的怀旧形成一股热潮,有些流传甚广的民国学术大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在一些报刊媒体上频频亮相,一方面传播了失实的历史,一方面则可能令一些青年对民国时期的大学产生误解。
在民国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中,无论是钱钟书、吴晗还是钱伟长、闻一多,清华学人的故事流传颇广。
然而,这些学术大师在被清华录取的时候并未“破格”,相反,他们的录取过程完全符合清华大学的招生规范。
所谓“破格”的印象,大部分是由于人们对当时高等教育的情况了解不够,将当下的教育制度投射到历史时代而导致的。
一
钱钟书被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的故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很多人深信不疑,较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说法来源于钱钟书自己的回忆。
钱钟书是1929年被清华录取为一年级新生的,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在当年的入学考试中,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
而钱钟书自己的回忆则是:“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这种说法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呢?
首先,钱钟书在回忆中并未提及自己的数学到底考了多少分,其次,已经有学者指出,通过一些清华校友的回忆印证,这种“破格”的说法似乎也很值得怀疑。
我们不妨从制度层面来进一步考察1929年清华是如何招生的,以及其录取标准究竟有哪些。
就报考资格而言,1928年通过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入学资格,须在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都有资格报考,清华的招生简章中则对这个问题规定得更为详细:“投考生须具左列资格之一:公立高级中学或经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国立大学或经立案之私立大学预科毕业;同等学校(如六年制师范学校,惟以公立或私立经立案者为限)毕业。”
1929年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录取标准如下:总平均分40分以上,国文、英文、算学(即数学,下同)三门平均40分以上。
其中部分科目有最低分的限制:“国文要求不低于45分,英文要求不低于45分,算学要求不低于5分即可。”
因此,若钱钟书的数学成绩为15分,而国文、英文两科又十分优秀,显然符合清华对新生的录取标准,并非是“破格”。
据他人回忆,钱钟书的成绩非但不需要被“破格”,而且排名较为靠前,在清华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排名第57。
而彼时的清华学生人数很少,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单独指导学生,甚至一起用餐都十分常见,因而罗家伦专门将钱钟书召至办公室,也并不能作为“破格”录取的证据。
季羡林比钱钟书晚一年进入清华。据他回忆,1930年,他同时报考了北大、清华两所著名大学,皆被录取。据称季羡林投考清华时数学不到10分(另一种说法是4分)。
即便如此,他的成绩依然符合清华的录取标准。1930年清华大学的录取标准是:总平均分45分以上,国文、英文、算学三门平均49分以上。
相比于1929年,1930年清华的招生标准中没有限制单科的最低成绩,只对于平均成绩有所要求。
事实上,当年的考试并非只有国文、英文和算学三个科目,还有党义、本国历史地理、代数几何平面三角三门必考科目,以及高中代数解析几何、高中物理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学、世界历史地理等选考科目。
因此,即使数学成绩很低,一名考生在总计8门考试科目中取得平均45分以上的成绩也完全有可能。
此外,季羡林本人也从未提及自己被清华录取是“破格”。
钱伟长的情况更为复杂,传闻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说法是:他1931年投考清华时,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数学、化学的成绩也不高,中文和历史则是两个100分。中文考题为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历史考题为列举二十四史的名称。
根据钱伟长自己的回忆,他的“数理化和英文基础很差,在苏州高中补了不少,但究竟不如按部就班那样学得透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