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再忆路遥:用什么样的目光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时至今日,作家路遥三十多年前在《平凡的世界》写下的句子仍在照亮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小新 摄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小新 摄

  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路遥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讲述了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当时陕北高原农村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

  1992年11月,路遥因病英年早逝。然而,在他身后,《平凡的世界》热度始终不减。在历年的大学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文学类图书中,《平凡的世界》总是排在首位。

  30日,“不朽的星辰——路遥诞辰7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介绍,《平凡的世界》从2009年初开始在北京出版集团的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到今天为止销路逐年递增,总销量现在已经突破1800万册。”

  对于路遥作品长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路遥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去阅读,正说明了路遥是为大众写作。路遥曾经写道,‘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伟大的世界’,作者在写作的一开始,他的目标设定就是人民。”

  “所以这本书获得那么多人的欢迎是理所应当的,是作家这种追求的自然回报。他是眼里有读者、脚下有大地、胸中有大意、心中有人民,这个形容对路遥来说是最准确的。”白烨说。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评论家白描指出,对路遥的现实主义、对路遥的作品、对路遥的精神怎么看,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评价路遥,不应把路遥理解太狭隘了,我们整个评论界或者读者当中,更多的是关注路遥能吃苦,在苦难当中,在逆境当中勇于奋斗,着眼点过多的局限在励志上,事实上,路遥和他的作品绝不止于此,路遥的现实主义是足够复杂的,也是非常独特的,路遥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不到两极的对立,他的出发点是对人的一种悲悯之情,一种大爱之心,他写的不是政治学上、社会学上、伦理学上是非对错的关系,他小说的指向是对人的悲悯,写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白描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偏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是偏向个人主义的,但路遥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追求不可界定为任意单纯一种,“我们对他的研究还不够,我觉得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精髓,这一点阐释的远远不够。”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直言路遥具有明显的先锋性,“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基本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作,但是我们从《平凡的世界》的诞生、出版,可以看出路遥身上的这种先锋性。”

  “在当时的文坛,有一个怎么恢复现实主义真正面目的问题,有人在探讨怎么写出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在寻找新的突破,现代派、现代主义这样新的创作方法一下打开了创作的空间,整个文坛都在追逐现代派这样的时尚。”贺绍俊指出,“在这样的状态下,路遥并不是一个保守的、封闭的作家,当时他阅读了大量的现代派的作品,对现代派的文学非常了解,他也是喜欢的,但是当他决定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要写一部宏大的作品的时候,他在想要用什么方法,他深深思考过这个问题,最终决定以现实主义的写法表现他想表现的宏大生活。”

  贺绍俊认为,路遥的先锋性正在于此,他不会轻易的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我觉得他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是,创作方法与所表现的生活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在创作方法的选择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整个文学风潮那么宏大的状态下,他能够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创作《平凡的世界》,他能够逆潮流而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体现了他的先锋性。”

  贺绍俊直言,“我觉得路遥一个很重要的功绩就是,他让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稳住了阵脚,因为八十年代中后期是现代主义浪潮蜂拥而来,路遥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使我们的现实主义稳住了阵脚,而且证明现实主义同样也有广阔的前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路遥的确是在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