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专家怎么看(2)
“两新”文艺现象是中国文艺发展进步的表征。他们并不是一个个文艺“孤岛”,也不是自说自话的“喃喃私语”,而是扎根大地发出时代的声音。“两新”文艺在创作机制上,更加注重从受众喜好和吸引消费的角度开展文艺实践,在接地气中尊重人民的市场选择、在通人气中保障个人文化权益的自主表达、在扬正气中传播人民的心声。作为文艺发展的新生力量,“两新”文艺是新时代文艺生产的生力军,文艺与科技融合的拥趸者,既是文艺消费者也是文艺生产者,更是文艺新业态的创造者,切近了人民大众的文艺新需求。
召唤着文艺学边界的开放
“两新”文艺现象作为新时代文艺的一种积极实践,向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之问,要求文艺理论作出切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回应,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和审美经验,以中国理论指导文艺实践。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两新”文艺现象催生了新的文艺观念、审美观念,在召唤着有时代特点的理论批评与研究范式的生成,并要求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中国审美经验,建构张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使命担当。
“两新”文艺现象不仅召唤着文艺学边界的开放,也推动文艺理论研究范式和文艺批评模式的转换,召唤着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文艺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两新”文艺现象要求当代文艺理论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理论创造的方式阐释好,把中国人的文艺审美经验升华为人类文明意义上的普遍审美理论、审美追求,在文明互鉴中强化文明共识、价值共享和审美共赏。
新文艺形态不能只围着流量和技术打转转
作者:冯梦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推陈出新,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也成长起来,他们的名字及其作品一起成为新媒体平台的新宠。不同于传统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实践,新文艺群体因“网”而生,他们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延伸到网络空间,最终在内容本位与流量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制造了一幕幕亟待挖掘和审视的文艺现实。
当下,新文艺形态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生存发展,这既给新文艺群体提供了相较以往更多的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诸种问题。流量至上导致作品注水行为频发,技术操纵扰乱了新文艺形态生态秩序,文艺作品的消费取向与人文内涵之间产生矛盾,都是新文艺群体不得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直面新文艺群体面临的诸种困境,方能为其营造更好的创作条件,强大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力量。
IP至上导致创作受制于流量思维
当下,新文艺群体的创作特点即与流量同行。顺着流量逻辑,新文艺作品衍生出多样化的形态,IP营销是其典型表现。IP营销就是将内容挣脱单一形态和平台,凭借自身吸引力获得改编和再创作,并在多个平台分发以获得流量。
作为一种跨媒体叙事实践,IP营销原本是一场值得探索的产业创新之举,然而当前的新文艺生产却逐渐呈现出“IP炒作”趋势。例如,中国网络文学的付费收入正在随着移动端人口红利的耗尽以及市场的成熟增速逐步放缓,代之以大资本的入局,也即以IP内容为核心,跨界资源整合为手段的全产业链运作。有的商业机构已打通网络文学创作、出版、影视、游戏、动漫、有声书等资源,形成网络文学生态链以及全产业开发链。这看似是一个扩大作品内容价值、多方共赢的局面,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内容往往是相对边缘的部分,经常为迎合市场需求、让步商业逻辑而被任意篡改。
正如内容让步流量,IP炒作既带来了文学和商业的深度融合,也带来了一系列市场乱象。当同一个IP需要在不同场域中游走,在IP创作源头便难以形成一套稳定的内容价值体系,作品核心价值观飘忽不定;不少网络作家写作目的即改编,用IP逻辑来量身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内容注水行为不时发生;同质化作品大量出现,类别化写作效应明显;影视界、漫画界、游戏界处于强势地位,而网络作家等原创者对自己的创作在改编走向上没有发言权……资本驱动的生产线上,被眼球逻辑裹挟的消费系统中,当流量代替内容成为核心思维,网络作家的初衷或主动或被动地变成了炒作IP而非创作内容,走得太快太远,忘了初心。
技术操纵扰乱新文艺生态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