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择都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2)
大家在阅读古代王朝历史时,可能还会注意到另一个现象——中原多古都。狭义的中原,主要指的是河南这片区域。广义的中原,除了河南省以外,还包括周边的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在中原这个地区,既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这些著名古都,也分布着许昌、南阳、邯郸、曲阜等等这些小型古都。
为什么中原这个区域多古都呢?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的交通、通信都非常发达。无论你家住哪里,乘坐飞机、高铁或者开着自家车就可以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通信呢,我们拿起手机,打一个电话,发一条微信,或者来一段视频,就能很好地与异地之间进行联络和沟通。但是,在古代就不是这样了。古代帝王择都的时候,如果都城在管辖国土区域内的位置太过偏僻,既不利于帝王和国家政令的上传下达,也不利于古代国家对于偏远地区的行政控制。因此,古人择都时必须考虑交通要素。哪里是交通比较理想的位置呢?一般来说,位于统治区域相对中心的位置可能就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都城设置在统治区域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对于国家政令的下达、地方信息向中央的汇总,或者赋税的征收、军队的调动等,路程远近都不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对古代中央与地方交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古代都城的区位和它与统治区域东西南北的距离问题就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都城是不是位于“天下之中”,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那么在古人眼中,哪里是“天下之中”呢?
按照史料记载,古代夏朝建立的时候,大禹把全国的区域划分为九州(兖、青、徐、冀、豫、雍、梁、荆、扬)。其中以今河南为中心的地区为豫州,正好位于其他八个州的相对中心区域,人们就把这里叫“中原”或“中州”,大概位于“天下之中”。等到西周建立的时候,都城选择在镐京(今西安附近)。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周公当时曾受周成王的指派,去测量哪个地方是“天下之中”。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通过详细调查、观测和取证,周公认为洛阳就是“天下之中”:“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就是说四面八方给朝廷进贡的话,路程远近都基本均等。所以,到东周的时候周平王就正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此后,刘秀建立的东汉、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孝文帝时期的北魏,以及隋炀帝和唐代武则天时期等很多朝代也都在洛阳建都。
攻守形势的需求
古人择都时,往往希望自己开创的王朝能够传承千秋万代。虽然这个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是择都时对国防安全的重视也一直延续下来。在古代,那些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往往会进入帝王择都时的备选名单。在火药武器还没有大规模运用于战争的冷兵器时代,险要的地形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哪一方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就可能更容易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一说到王朝古都的险要地势,在座很多朋友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南京、西安、洛阳以及北京。南京被称为“虎踞龙盘”之地,北有长江天险,周边有众多山地拱卫;洛阳周围有黄河、洛河、邙山等高山大川作为险阻;北京的北面则有燕山和长城作为向北防御的屏障,是抵御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易守难攻之处。不过,就我个人来看,在我国所有古都城市里面,就“进可攻退可守”这个标准而言,可能没有哪一座城市比古代的西安地区具有更突出的优势了。
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之后,张良曾经劝刘邦迁都关中的长安(今陕西西安)。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在劝说词中,张良特别强调说,关中这块区域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意思是说,关中平原好比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难以攻破。同时,又仿佛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府邸,沃野千里,非常适合建都。从宏观上来看,西安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个阶梯黄土高原的东南部,黄河中游地区,四面山河环绕。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古人在西安周边山谷和河畔的险要地方设置了不少关隘:东面有函谷关、潼关与浦津关,南面有子午关、大散关与武关,北边的北山有萧关与金锁关,西边设有陇关。古人的“关中”称谓,意思就是在众多关隘保护之下的地域的意思。古代关中的这种地形优势,在战争时期,很容易就成为防御关中的军事优势。一旦军情紧急,四面闭关自守,外敌即便人多势众,也要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防御,很难快速取得军事进展。而古代关中又有号称“八百里秦川”的肥沃之地,可以确保自给自足,为防御关中的军事力量提供经济基础。汉高祖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就把汉朝的都城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成就了西汉200多年的统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