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择都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3)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在现代全国区位示意图中,大家会觉得西安位置相对偏西,划归西北地域。但从古代汉唐时期的统治格局来看,西安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是比较适中的。后来,随着封建王朝版图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形势才发生了变化。
所以,“金城千里”的西安也就成为吸引众多帝王建都的要地。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等10多个统一或割据王朝都在西安这一带建都。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西安的这种建都优势,还被不少帝王所看重。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明代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还曾经计划迁都西安,只是因为其他原因,包括交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关中地区的土地支撑经济的能力下降等等,最终这些动议没有变成现实。
水环境很重要
在诸多影响古代帝王择都的因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水环境的作用。大家会注意到,我国绝大多数古都都位于重要的江、河水系或湖泊的沿岸,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以及银川、太原、淄博等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之上,南京、成都、荆州等位于长江及支流附近,杭州位于钱塘江口,而北京位于海河及其支流旁边。
在古代,水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物资,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大量饮用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水在古代还常常被利用为战争攻防的重要手段,古时候,很多都城的外面都设置有护城河,通过引入自然河流的水来制造水障,保护都城安全。当然反过来,攻击一方也常常利用水来进行攻城,比如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大将王贲曾经利用鸿沟水灌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国投降。
水在古代还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的重要交通方式,同时也是大宗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就是水路。因为古代陆上交通,除了路面限制,道路崎岖不平之外,遇到雨雪天气更是泥泞难走。而且,古代因为治安管理的局限,陆路也不安全,大家可能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都比较熟悉。陆路运输的另外一个缺陷是,古人长期困于机械的限制,运力不大,并且即便如此,参与陆路运输的人力畜力,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比如汉武帝组织北征匈奴,动员的大量人员和马匹都不是在前线作战的,而是为了支撑前线军队而进行物资运输的。综合而言,水路由此就成为古代交通运输特别是大宗物资和长距离运输的首选方式,而一座城市综合水环境的优劣也就成为择都的要素之一。
我们前面说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淮海大平原和关中平原,还有成都平原是三个农耕文明较早发展的区域。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的江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的江苏和浙江一带,逐步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农耕文明快速发展,最终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农业区。唐代“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战争和藩镇割据导致北方黄淮海平原和关中平原的经济无法继续快速发展。而江南地区战乱相对较少,农业经济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地区。唐、北宋,以及后来的元、明、清时期,封建国家的都城大多时候仍然在北方。王朝都城在北方、粮食主产区在南方,大宗粮食物资及赋税运输,就主要是通过水路,以“南粮北运”来解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大运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的大运河有两个不同的走向。隋炀帝时期,主持开凿了一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条重要江河连在一起,构成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南北水上大动脉。这条大运河,历史上把它叫作隋唐宋大运河。隋、唐和北宋时期,王朝把都城选择在洛阳、西安、开封这些城市,重要考量之一就是因为大运河的运输之利:靠近运河,方便从江南地区获取粮食物资。五代末期,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赵匡胤成了宋太祖。一开始,宋太祖因循五代后周的传统,把都城暂时定在了开封。后来他认为开封地区地处平原,周围一马平川,没有高山大河作为防御的屏障,不利于都城的安全,因此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洛阳甚至西安等有地形优势的地区。但他把这个想法向大臣们宣布出来,征求意见时,却遭到了众多反对。反对迁都的理由很集中,就是因为开封位于大运河的咽喉要地,南粮北运非常便利。如果把宋朝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或者西安,从江南运输粮食和物资到都城的时候,就比开封要增加很长一段距离,而这一段距离就需要陆路运输来弥补水路运输,耗费因此就飙升了。虽然当时人说洛阳就离开封大约有400里,但是即便是这400里,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物资运输,对于刚刚建立的宋王朝来讲,这就必然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反对迁都的意见就很强烈。宋太祖最终接受了众人的意见,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存世的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为后人展示了北宋末年大运河带给都城开封的经济繁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