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九零后》,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纪录电影《九零后》,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3)

2021-05-29 04:52作者:采集侠

  大二时,杨苡在学生社团“高原文艺社”的一次文艺晚会上,结识了外文系大四学长赵瑞蕻。很多人都奇怪,她跟赵瑞蕻怎么恋爱的。“他们那天欢迎新会员的会,开始说他来,可是又迟到了,他们就说赵瑞蕻向来是不守时刻的,所以也就特别注意。而且他进门,因为他是外文系的,他就说excuse me(抱歉),sorry sorry(对不起),所以我们觉得这人也真滑稽。”

  两年后,他们结为终身伴侣,“这种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不可能的,对谁也不会。我是纯北方人,他是温州人,他胆子比较小,怎么说呢,善良。他的追法跟人家不太一样,因为他是写诗的,其实我也是写诗的,他的诗跟我的风格也不一样。我不喜欢夸张,他说话都夸张,他所受的教育跟我也不一样。”

  轰炸

  战火烧到联大,赵瑞蕻在《离乱弦歌忆旧游》里写道,“我和杨苡向大西门外田野上栽着密密的尤加利树的堤沟那边走去。四周静悄悄地,天蓝得使人感动。东南方向出现了二十几架敌机,飞得不高,亮闪闪的,很清楚可以看见血红的太阳旗标识,轰隆隆地由远而近,声音多么可怕!”

  杨苡回忆,“所谓‘跑警报’,就因为我们得出城门。如果遇得到战壕,跳下去好了。联大的学生总是拿着书。”

  先生们跟学生们一起跑。疏散的人流中,哲学心理学系金岳霖先生拎着装满书稿的公文包,历史学系傅斯年先生扶着患有眼疾的陈寅恪先生,社会学系费孝通先生则牵着身怀六甲、行动不便的妻子……

  学生纷纷报名参军,有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有人教书救国、读书报国。

  马识途(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作家)曾想“做炸弹抗日”,他当时的一个非常朴素的愿望就是学化工,研究炸药和日本人打仗。“在我当鄂西特委书记的时候,被国民党特务破坏了我们党组织。后来南方局说你要去长期埋伏,准备要你埋伏五年。怎么办呢,只有到云南去好一点。我原来在南京上过中央大学的,所以说我到昆明去上西南联大,考起来我觉得还是有把握的。”

  1941年,26岁的马识途以“马千禾”之名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得到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唐兰等名家的教诲,受到文学创作、文字训诂的科班训练。在西南联大,他一面学习,一面参与地下党工作,担任了联大党支部书记。

  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结束抗战使命,北返平津。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西南联大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西南联大是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为抗敌期间保存优良师资,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合作无间,一时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