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北京798艺术区前传(4)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光阴的故事:北京798艺术区前传(4)

2019-08-30 08:35作者:采集侠

  1989年4月,还发生了厂内职工“驾机叛逃”事件,这里所说的“驾机”是指当时工厂为外单位加工生产的游艺机。梳理会议记录,这一事件的大致情形是,由于706厂四车间游艺机生产的效益不错,车间两名生产游艺机的主要员工被外单位挖走,要“跳槽”。他们向厂领导提出调动要求后马上对车间的事情撒手不管,调动未被批准,他们又提出辞职,最后不辞而别。这件事在厂里的职工中引起了很大波动,因为跳槽者都是以住房问题为理由走的,而对方又实实在在地分给了跳槽者房子。更有甚者,跳槽者扬言要带走一批人,据说还有名单。厂领导在这一事件的专题会上惊呼“××两人不辞而别是我厂30年来没有过的大事情”,“要吸取教训。因为此前厂里对四车间有所偏袒,没能一碗水端平,造成他们尾巴翘得太高了,好像是四车间养活了706厂,当然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件事对全厂职工影响很大,工人形象地称两名跳槽者是“驾机(游艺机)叛逃”。

  回头看看1988年5月25日的会议记录,记录者有感而发:“我厂新建宿舍第三批近几天发了钥匙,分到五八年底,这次分房基本上都很高兴。厂里努力为职工创造较好的住房条件,如果在住房方面较其他单位优越的话,职工会安下心为706厂工作,否则留人难,留人心更难。”这一段话似乎就是在为一年后出现的状况预留了伏笔。

  发现包豪斯

  在冯怀涵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工厂非常困难,国营企业都很困难,工资都发不出来,于是就把厂房出租,很便宜”。随着技术进步,电子元件越做越小,她所在的798厂生产的大块头产品也早就下马了。厂房也就空了出来。“正好那个时候,1995年前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领到一个任务——创作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雕塑群,正愁找不到创作的合适场地。后来经人介绍,好不容易找到我们这个地方。”

  冯怀涵所说的艺术家,应该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隋建国。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这组《群雕》历时5年完成,现在坐落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

  这件事,成为这座工业园区与艺术最初的缘分。

  “艺术家们看到锯齿形的厂房觉得特别好,采光特别好,对于雕塑和画画都很适合。窗户是朝北的,叫SKYLIGHT。他们是最早来的一批艺术家,后来就越来越多了。但是最早来的一批艺术家最开始并不是在798的厂房,而是706厂的一个仓库。”冯怀涵说。“当时的租金大概是几毛钱一平方米,当然现在已经很贵了。所以很多艺术家又搬出去了。798的得名就是这样来的,因为798空出的厂房比较多,艺术家们进驻的也比较多。”

  “2000年起,由718拆分的几个厂又整合起来,组成了现在的七星集团。有的厂子还在生产,但是有些污染的产品已经挪到郊区去了,许多生产线已经搬迁了。艺术家们在搬了家的工厂里发现了一批废弃的老照片。厂里对这些资料保存不力,搬家的时候都散失了。”冯怀涵说。“艺术家们觉得这些东西很好啊,丢掉多可惜呀!他们找我求证这些老照片的历史时说,我们一进来就觉得这个厂子里很有内涵,很有历史感,人类的历史不就是生产的历史吗?”

  实际上,718也好,798也好,它所具有的历史感,可远远不止艺术家手中的这些老照片。

  在这片工业园区的建筑中,就藏着一个大秘密。

  2003年,艺术家租用这里的空房子举行画展,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籍)也来了。她把706、751和798的厂区整整走了一圈,惊奇地发现这里是全世界仅存的完整的包豪斯工业建筑群。

  总工程师罗沛霖院士说,DOC(718厂设计方案的德文缩写)的建筑是德绍(Dessau)设计院设计的包豪斯风格建筑。

  “后来我就查找以前那些图纸,看到我自己翻译的那些图纸上面,都有自己写下的‘德绍设计院工业建筑设计室’的字样。我们在这里面工作了三四十年,谁也不知道这里的建筑是包豪斯建筑风格。”冯怀涵笑说。

  包豪斯风格是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建筑风格,也是艺术的一个流派。格罗皮乌斯主张面对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建筑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哥特式尖屋顶小窗户,而应该是平屋顶大窗户,讲究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是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主张形式服从于用途。格罗皮乌斯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包豪斯艺术学校,后改为设计学院。德绍曾一度是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大本营。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