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衣裳 听诸子百家讲一堂服饰穿搭课(3)
2019-12-24 08:54作者:采集侠
屈原服装的第三奇,是提出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高度和美丽,世人可以不看,但气味不能不闻。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赢得赞许。这种赢得赞许的心理需要,显然是他写诗的动力、从政的动力、自我完善的动力,这才是诗人的思维。然而,屈原的心愿最终没有达成,于是他到汨罗江寻找归宿。
不过,屈原并不是思想家,尤其在服装理论方面,并没有观念性、规律性、针对性的思考,他只是用诗歌描述了自己的穿着,也许是真实形象,也许只是想象或者比喻而已。大约在200年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他做了一句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因为他怀有高尚纯洁之志,所以他配得上那些美丽芳香之物。
在这句话里出现的志和物,从形象塑造角度说,是两大构成要素:志是内涵,物是外延;志是情感,物是面貌;志是意义,物是表达。由纯洁高尚之志驱动美丽芳香的表达,才是和谐统一。于是,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只是更为强调视觉美感。
实际上,从古到今,追求纯粹的服饰之美,是自发而普遍的,是人类的天性,在诸子百家当中却很少有人关注。屈原无意中充当了这样一位代表,代表了最广泛、也是最为持久的精神追求。
当我们回望历史,这几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家各执己见,他们的争论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真切,并且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发现每位先哲的思想价值,并在头脑中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坐标位置,进而能够站在俯瞰的高度,去吸收他们的智慧和精华,这是今天的我们需要认真做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古今,成就中华服装新的高度。